【何氏古代名人】清初征台先锋何义

    中华何氏网 2013年7月5日 何锦辉


“何地”是福建省云霄县马翻乡一带何氏聚居地的总称。据清何子祥《何氏家谱》载,此处“林木蓊郁,山川回环,自成一局”,属云霄、平和两县及台湾等地何氏的大宗祖地。自明初何彦保携眷定居繁衍于枧脚至马舗一带,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何地第九世杰出人物何义先是服随“延平郡王”郑成功在江南反清抗暴,成为郑成功麾下的得力骁将;后又敏察时局,顺应趋势,追随施琅将军征台建功,名列《平澎台诸将姓氏》随征都督第三位,是捍卫国家统一的忠臣义将。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代名人文章系列) 

临危救郑 忠勇可恃

何义(1628-1698年),字忠甫,号乎江,明祟祯元年五月初五末时,出生于何地石鼓新楼大湖村一个农民家庭。他14岁丧父,自幼不肯学文字章句,却仰慕豪杰,崇尚武功,喜欢拳棒骑射,具有过人的胆识才略。他不屑于谈论居家过日子,曾以古代豪杰自诩,人们都认为他憨直可笑。正是这种忠厚正直的傻气,舖启了何义充满传奇的一生。

清顺治三年(1646)冬,郑成功举兵海上,招募天下勇敢青年入伍抗清。顺治六年,时年22岁的何义在铜山应征加入。郑成功见其身材魁梧,状貌凛然,就封他当偏将。时漳浦守将王起俸率众投诚,使郑成功人马日众,兵精将锐。为开辟饷源,郑决定南下攻打潮州。为巩固北面防线,郑成功命洪政守漳浦罗山岭,柯宸枢守云霄盘陀岭,让何义随其率大军从云霄出征。次年初,郑军开进潮州城下的韩江中游对岸。守将郝尚久自恃江宽流急,城廓坚厚,遂暗布开城诈降之计,以诱郑氏大军进入,郑成功不知是计,迳直带兵欲经湘子桥(广济桥)进城.当时这座全长515米的24墩石桥,中段是用18艘梭船联成活动式浮桥,桥下水流极为湍急。队伍尚未完全走过浮桥通道,城内伏兵突然杀出,郑军溃散,何义截住桥道,独自挺身掩护郑成功,乱军中郑成功坐骑中箭,何义换与坐骑,手持大斧砍断浮桥绳纽,退守旁路。一敌将纵马追赶,被何义用头撞翻马脖并杀死。何义跨上战马后,仍留守不退,清军骇然而不敢逼近。郑成功见何义返回营地后大喜曰:”人称尔憨,赖是憨也!”于是提拔为左虎卫将军,并将其表妹马氏许配给他,此后何义随郑征战闽粤沿海各地,屡立战功。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郑成功认为漳泉不过是偏隅之地,只有夺取江南、建立稳固的反清复明基地,方足以号召全国,于是传令北征南京,并委任何义为前部先锋。六月何义随郑军攻克瓜洲、镇江等地,七月进攻南京时,郑成功嘱何义代乘帅船在前军督战。此时郑成功又中清军江南总督郎廷佐的诈降缓兵之计,连营屯扎,围城待降,坐失了破城良机。加上劳师远征,后援不继,不足半月即被清军击溃。败退之际,仍由何殿后。七月二十三日晚,郑成功率余部顺流东下,攻祟明不克。九月初七日退回厦门,北伐失败。清军乘郑军疮痍未复,命安南将军满人达素率满汉万余骑及浙直粤三省水师到闽,与太子太保闽浙总督李率泰合攻金厦二岛。翌年五月,靖军兵分两路:一路出海澄港,由李率泰指挥,佐以郑氏旧部黄梧。此役郑成功仍命何义守帅船,自己率八浆快船催战,将清军一举击溃。另一路清军从高崎渡海,由达素统率,佐以施琅。又在郑军左营陈蟒、殿兵镇陈璋合击下大败,主帅达素吞金自尽。金厦之役后,郑成功深察何义“忠勇可恃”,遂擢升为虎卫左镇。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苦于金厦弹丸二岛难以抗击天下之兵,于是集众献谋,决计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踞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岛。二月初一日郑成功祭江兴师后,留世子郑经、兵官洪旭、前提督黄廷驻守厦门监督沿海诸岛,参军蔡协吉与族兄

郑泰据守金门,何义留守围头及南日、湄洲二岛接连金门作为前卫、防备清兵南下。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统率十一镇官兵拥战船400多艘、将士2.5万,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自金门科罗澳放洋,一举攻下澎湘列岛。三十日继续进发时,猝遇飓风而返。四月初一日,郑氏船队绕过台南,乘风势直取台中,攻克鹿港后,又分水陆两路登陆台南赤嵌城,对热兰遮城堡发起重重围困。十二月十三日,荷兰总督揆一献城投降。

(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代名人文章系列) 

度势策反 征台建功

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郑成功在台湾去世,郑氏政权内部爆发夺权之争,郑经暴力渡台袭位。次年六月,郑经设宴缢死堂伯郑泰于金门。事发后,郑泰之弟郑鸣骏及子郑缵绪率文武百官400余名、船300余艘、士卒万余人到泉州归降清廷,其旧部何义的处境已岌岌可危。加上何义又曾劝谏郑经勿与其弟乳母私通而使他恼羞成怒,被遣随郑泰防守金门,故难免以为此不安。闽浙总督李率泰从“海澄公”黄梧处获悉金门镇将何又的身世后,马上报兵赴何地,以“迁族”胁迫何氏家族敦促何义策反。族中推举其胞弟何仪前往金门,请求何义归降,此时身陷矛盾之中的何义不由仰天长叹道:“我于郑泰无所负,今又势处两难,惟洁身去耳!。夫人马氏见情势紧逼,噙泪力促丈夫携子脱逃,并设计自留金门,以迷惑郑军。而实际上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何义看到日渐腐败的台湾郑氏政权,已江河日下,完全丧失统一全国的可能;邵使仰仗台岛等弱小地盘,又岂能与强盛的清军相抗衡?八月十五日,何义以点军巡海为名集合军队,携带幼子何祥振(字玉轩)到厦门归顺李率泰,后被封为副将。留在金门的马氏被帮经赴以绞刑,从容就义。十月,清军攻克厦门、金门与浯屿;次年三月又攻克铜山。从此郑氏政权在大陆沿海所占的岛屿丧失殆尽,海峡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清廷攻克福建沿海岛屿后,准备武力统一台湾。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何义随福建水师提督麓琅进攻澎湖,但船到清水乾(澎湖港)遇风而返;次年四月“调诸投诚官郑鸣骏、黄廷,郑缵绪、何义……将大队舟师出铜山”(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再度进发,到澎湖又遇狂风暴雨而中止。两次渡海攻台无功而返,使清政府转而采取招抚方针。康熙六年,清廷招抚使孔元章等两度赴台谈判失败,同年十一月,施琅上《边患宜靖疏》力陈米征,提出“顺尉抚之、逆则剿之”方针和“先取澎湖、后图台湾”战略,由此遭到以鳌拜为首的中央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次年正月,康熙帝以“渡海进剿台湾逆贼,关系重大,不便遥定”,把征台之议搁置下来,初十圣旨下达,令施琅、何义火速进京奏明己见,以便制定攻台方略。但到京后却令何义移驻山西屯田。四月椒再呈《尽陈所见疏》,仍未被清廷采纳。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第三次派招抚使入台谈判,但又因“剃发”问题僵持未果。康熙十一至十五年,“三藩之乱”攻略清廷半壁江山,郑经乘机西进,占领漳州、泉州、兴化、邵武、汀州、潮州、惠州七府之地,与清军展开长达数年的拉锯战。到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郑军失败后自厦门退回台湾。在平叛战争期间,清郑双方又进行5次和谈,但双方着眼于战争策略而未见效。(编者提示:你现在阅读的是《中华何氏网》何氏古代名人文章系列)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病卒,郑克塽子承父业,部下为争权而发生新一轮内讧,次年十月,康熙帝听取大学士李光地奏议:“郑经死,子克塽年幼,部下争权,征之必克。”即授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衔,令其宰军统一台湾,施琅奏调蓝理、何义为前部先锋。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七日,施琅调集诸镇将军何义等到中军船议事,候期出征;二十二日亲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在澎湖之战中,何义严执军法,喝令船夫不得畏阵,自己冒着浓烟与郑军作殊死搏杀。众将乘势冲击,消灭了郑军主力,军师刘国轩见太势已去,只得奉请郑克塽归降。同年九月,清军入台接受郑克塽的投降书。至此,台湾割据势力妄图“于中国版图之外另辟乾坤”的独立梦想化为泡影,两岸重归一统格局。何义驻台湾后,“严缉军士,不许掳掠”,并念及郑氏旧情,派兵“护郑氏家,无一兵敢至其门。”台湾民众赞扬他的功德,给他取名叫“何佛”。(何子祥(蓉林笔抄》)何义回京复命后,以军功被授为昂邦章京(都统)内大臣兼左都督、袭骑都尉、一等伯爵,敕封光禄大夫;夫人马氏诰赠为一品夫人、谥慈愍。何氏族亲以诰赠金盒敛其遗骨,迁葬马夫人于马铺车墩陈岐岭鹅仔洋潭后径山中。其继室郑氏又产下祥晏、祥清、祥图、祥书四子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初七日戌时,何义自觉病重,乃召儿孙于前曰:“吾虽不读书,然行间未尝焚人庐舍,淫人妇女,非临阵不杀人。若辈体吾此念,事君忠,事亲孝,天必有以报汝!”一腔忠肝义胆,溢于言表。何义卒后,葬于京都永定门外铁匠营西北隅,谥质懿,其长子何祥振袭其勋位与爵禄,后裔居北京等地。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山西何氏总会成立大典7月5日预备会现场
>>【何氏古代名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何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