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宁国奚氏名人

    中华奚氏网 2011-11-3 11:32:28 万家姓


说起宁国境内奚姓的由来,还得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吴越国境内的浙东地区,世代居住着奚姓人家,据考证,这些奚姓人氏均为夏朝著名车正将军奚仲的后裔。在钱缪为吴越王时,有两位担任车骑大将军的奚姓官员,一名叫奚鲲,另一名叫奚鹏,这两位将军战功卓著,深得吴越王的厚爱。公元978年,深明大义的吴越王钱缪为了不使百姓再因战争而生灵涂炭,毅然做出了主动将吴越国并入宋国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吴越纳土归宋”事件。自吴越国纳土归宋后,大将军奚鹏便卸甲归田,然后悄悄带着全家老小一路西行来到宁国境内,择宁国东部今云梯乡落花坞一带隐居了下来。到了南宋时期,宁国的奚姓已渐渐成为皖东南地区的名门望族了(有史书记载:奚姓世有隐德,越九传而科第蝉联,遂为宛陵望族)。其中,奚士达、奚士逊、奚季虎便是宁国奚氏家族中“学而优则仕”的杰出代表。

同胞兄弟两进士

宋淳熙已未年(公元1175年),每三年一次的朝廷选拔治国人才的科举考试成绩揭晓后,宁国考生奚士达、奚士逊同胞两兄弟双双题名进士,一时间这事在全国上下传为美谈。宋宁宗闻讯后觉得一家两兄弟金榜题名实属少见,特颁御旨,在宁国双营街(今城东路)中心敕建了一座牌坊,并赐名为“双凤坊”,以此来嘉奖奚氏两兄弟在登科考试中的杰出表现。

为宁国的父老乡亲争了脸面的奚氏两兄弟,哥哥名叫奚士达,字必达,生于1152年。弟弟名叫奚士逊,字谦之,生于1155年。这两兄弟自小便天资聪颖,气宇不凡,他们都有一个喜欢读书的共同爱好,兄弟俩饱览群书、手不释卷。少年时代的奚氏两兄弟便已是街坊们时常夸赞的小才子了。

奚士达、奚士逊两兄弟自考中进士后,便很快双双步入了仕途,咱花开两枝,名表一枝。先说这奚士达,起初被朝廷派往复州(今辽宁省复县)任职教授。在复州期间,奚士达积极仿效西汉时期著名大经学家胡安,为当地老百姓传经讲学,教授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为教化群众、改善民风做了许多有益的实事,受到了复州百姓的交口称道。朝廷见奚士达务实有为,便将他调往绩溪县任县令。绩溪位于皖南山区腹地,那时的交通十分不便,境内贫穷落后。奚士达到任伊始,呕心沥血、勤奋治县,不几年,便使绩溪县呈现出一派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于是,治县有方的奚士达被朝廷直接提调京城任职,离开绩溪那天,成群结队的老百姓跟在车马后边含泪送行,其情其景好象孩子舍不得慈爱的母亲离开一样,场面十分感人。

奚士达调往京城担任的是提辖左藏库签书,这是一个管理国库的重要官职。由于国库管理着大量钱财,正如人们所说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缘故,在这个岗位任职的官员很容易贪污腐败。而奚士达则洁已奉公,不为钱财所动,恪守职责。在他的任职期间,国库管理规范,钱财十分充盈,确保了国家经费的正常开支。不久,奚士达又被调任淮南判官,以钦差大臣身份协助并监督淮南节度使管理地方军政事务。他在淮南时,淮南地区安定和谐,人心思治,社会一派太平盛世。当朝廷准备将他视为可以倚重的人才调回京城委以重任时,奚士达审时度势,反复思忖,认为时下奸臣当道,回京城后受复杂险恶的官场人际关系羁绊,难以施展自己治国的才能和抱负。便以身体染病为由,毅然决然主动辞官返回了宁国家乡,过着读书种菊的田园式生活。

辞官回乡后的奚士达,始终坚持以儒家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并费时数年编著成《中庸讲义》一书,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礼仪之帮的传统道德。这本书在南宋后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风行到了海外。此外,他还省吃俭用,自筹资金,在宁国以东的汤公山顶上建树起一尊奚姓鼻祖仲虺的塑像,以供奚氏后辈子孙瞻仰。晚年,奚士达在宁国家乡主动积极地修德行善,做出了许多有益于乡里乡亲的好事,被宁国老百姓尊称为“义公士达”。嘉定辛巳年(公元1221年),奚士达病逝于宁国城里,享年七十岁。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