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南侵”与“岑族南迁”

    中华岑氏网 2012年7月10日 岑汉茂


“金兵南侵”与“岑族南迁”
族史探讨之四
前文在探讨象求公世系及源流时,我曾提到由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象求公后代迁离四川南下。有族亲提出金兵南侵是攻打北宋都城汴京;有提出四川是最安全的,南迁是否与金兵南侵有关?对于上述疑问,提供以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就今天岑氏人口分布来看,聚居最多的是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其中支系最大,人口最多的是正叔公、 仲叔公和世祥公(孟祥)三位祖宗的后代,而这三位老祖宗及其后人都是北宋末年以后南下的,在时间上确与金兵南侵联在一起。
“金兵南侵”是一个时期的概念,时间长达几十年,而不是攻打某地的一次性战争。按宋史记实,小规模攻掠难以统计,大规模南侵简述如下:
(1)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十月,金兵分两路入寇,一路从云中攻太原,一路自平州入燕山。宋徽宗长期信任奸臣蔡京等主政,战争一败涂地,当年12月禅位钦宗。宋钦宗也是昏庸信奸,罢李纲、种师道等抗金中坚将领,屈膝求和,被金人索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尽掠京城官民骡马七千匹,索少女一千五百人,割地河东、河北畀金。宋钦宗奉表称臣后,金人北归前复大搜括,掘地三尺,杀人迫勒长达30天,再得金37.8万,银114万,帛104万,被占地区官民家室为之一空。1127年4月,金人满载财物,掳押徽、钦二帝和太妃、太子、皇家宗戚三千人及掳得妇女共一万五千人北去。宋史记宋钦宗被金兵拘禁时掩面大哭曰:“宰相误我父子!”太子被掳时百姓不忍,太子亦大呼曰:“百姓救我!”,百姓家破人亡,民众惊恐逃难,此情此景,惨不忍睹。
(2)1127年5月,宋高宗即位于应天府,仍是信用奸邪,排斥李纲、宗泽。建炎元年(1127)12月金人分五路大举南侵,东起山东西至陕西同时发兵,两河、中原沦陷,宋高宗南逃过长江,定都临安(杭州)。
(3)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六月,金兵大举渡江南侵,陷临安,纵火焚掠。仅攻陷平江一役,“兀术入城,纵火焚掠,死者五十万人。”
(4)宋高宗建炎4年(1130)4月,金兵攻陷潼关、陕西,大举进攻四川,许多州县被陷。由于宋军名将吴玠兄弟顽强抗敌,双方反复争夺,直至宋高宗绍兴32年(1162),四川三十多年血战不休。
(5)宋高宗偷安主和,放弃恢复中原,委大奸臣秦桧主政,以杀岳飞,罢诸将、割地贡银、上表称臣达成和议,亦只偷安19年。高宗绍兴31年(1161)9月,金兵复大举南侵,直陷杨州。
金兵每次大规模南侵,都是从北向南攻掠屠杀,靠北之地屡遭蹂躏。所以北宋未年以后,百姓逃避战乱纷纷南下,时间长达几十年,所以民众南迁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而不限某一时日。
就我岑氏象求公一支而言,象求公北宋末已经去世(约在1104—1105年)。1127年前后世祥公、世衡公已经年老,而岑道、岑迪、正叔、仲叔等兄弟正在当年。象求公长子世祥公(孟祥)生于梓州,原在成都为官,但后来族谱注明他的墓葬在南阳,而且其儿子岑道、岑迪的墓葬亦在南阳,证明世祥公一家北宋末已迁至岑氏古居地南阳,其后人景佺公又南迁至浙江。
象求公次子世衡公一家在梓州,就地理环境,梓州是宋朝西北边境重镇,而世衡公一家又是梓州巨富。 古代战争就是杀戮和劫掠,世衡公家族迁徙以躲避战乱是必然的。“源开北宋,三派分流”就是正叔公一家的遭遇。因世衡公长子正叔公在朝为官,他随朝庭南下临安是合理解释。广东古谱记世衡公次子仲叔公“避乱入邕州”,而世衡公本人与其余家族成员据传迁至浙江,但至今不明下落。
正叔公正直立朝,因与权奸不协而去官宦游东粤。此前正叔公长子岩永公已入粤为官,后正叔公定居广东,之后正叔公子孙陆续南迁(或任职)至广东(注:其中一孙旨乐公因任职落业广西桂东),这个过程亦约在南宋中期。总而言之,今天岑氏族人大多数居住于东南沿海地区,是从北宋末年之后不断南迁的结果,躲避战乱是主要原因,至于是在什么具体时间南迁,走什么具体线路,目前尚未发现详情史料。
注:本文简述“金兵南侵”资料,出自宋史《宋史纪事本末》第56卷至74卷。
广东化州 岑汉茂
二00九年五月二十日
(联系电话:0668-7362575)
关于岑姓族徽、祖像和建议
族史探讨之五

中华民族各姓氏都有自己的原始图腾(很多即用作族徽),也多有自己姓氏的祖像。今就我岑氏的族徽和祖像谈一些想法和建议,供族人参考。
(一)岑氏族徽
在《中国姓氏·三百大姓》一书中,关于“岑的名义和图腾”这样写道:“岑,本义是山,小而高的山曰岑。岑人以险峻的山貌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以之命名氏族和族徽。”我认为这种注解是合理的,许多重要字典的解释也是这个意思。岑的古文奇字 可作为族徽,建议在族内再征求意见,或在此基础上设计,达至统一认可。
(二)关于岑氏祖像
古代没有照相术,只有画像。但即使是最著名的古人,也不一定有写生画像。例如著名的孔子,他原来就没有画像,后人也不知道他的长相,于是社会上存在多个不同的画像。因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有“万世师表”的地位,很需要一个全国认可的画像,后经国内长时间的意见磨合,才产生了今天大家认同的孔子画像。
岑姓历代祖先有很多著名人物,首先应是得姓始祖姬渠公和南阳太始祖岑彭公,还有著名历史名人如岑熙、岑善方、岑文本、岑长倩、岑羲、岑参、岑象求、岑毓英、岑春煊等。其中岑彭公被东汉皇朝以著名开国功臣画像于南宫云台之上,这是名符其实的权威画像,可惜已经失传了,而且也可能因此少人敢于再画,所以至今未见有岑彭公古像传于族内。今年五月在新野祭祖用的“提锤步立猛将”形象的岑彭公画像,族人皆不满意(当然不是对画师本人有意见),于是近期在分支族谱中就出现了各自制作的岑彭公画像,虽然都是出于恭敬,但显得不统一。我认为,共同的祖先重要人物应有全族认可的画像,这样才显得庄重、严肃,才能万世流传。
要画好一幅著名历史人物的祖像不太容易,因为这种人物在历史上有公认的身份、事迹和社会地位,在其氏族中影响深远。我看最重要的就是画师应先充分了解和熟悉祖先的情况。新野祭祖用的这幅岑彭公画像,画师付出很多心血,精神和勇气可嘉。族人普遍不满意的原因,在于该画像未能体现岑彭公真正的历史身份和应有的形象,与宗族记忆及族人的希望相差太远。具体说有以下三个原因:
(1)岑彭公文武全才、勇冠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东汉皇朝中兴伟业中叱咤风云的大帅。岑彭公归汉初封归德侯,因平叛战功即升颖川太守;后因说降吕植光武封为刺奸大将军;光武称帝因其文治才能被封为庭尉,行大将军事;后晋升征南大将军、舞阴侯,统兵征战达整十年之久。他身经百战,所向无敌,扫除割据群雄,为东汉的统一,收复南方和西南方广大国土,是当时极少能独当一面的统帅,最为光武皇帝所倚重。岑彭公殉国时年约五十一岁,谥曰壮侯。以上事迹均国家正史所记。但这幅画像的形像只能体现一员勇将而已,没有统帅和万户侯爷的形象,族人不满意原因之一也。
(2)岑彭公是公认的高大英俊、威猛神武的美男子,即同现在流行称谓的顶级“帅哥”。古来有一部流传很广的历史章回小说曰《东汉演义》,就是二十八宿佐汉中兴那部。五十多年前,我家有一部,我曾反复读过。记得书中开头讲王莽新朝校场比试竞选文武状元,写到当局裁定岑彭为状元时,后来同为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反出校场,声言当局以貌取人;在河南省地方戏剧的保留剧本中,有一本名曰《收岑彭》的历史剧,此本在豫剧、越剧、曲剧都曾作为演出脚本使用。该剧中主人公岑彭是一个正义、正气的红脸武生,还说因才貌超群而被王莽招为驸马(招驸马于史无据)。以上虽然是历史小说和地方历史剧本,但无疑说明岑彭公是公认的美男子。但这幅岑彭公画像未能体现其应有的丰采,此族人不满意原因之二也。
(3)如果要描画岑彭公的尚武形象,据史传应是骑白色高大战马,轮动重锤的神勇形象,而该画只是“步立提锤”状,亦未畅族人之意,此原因之三也。
我看到《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这本书中,岑姓的祖像是选了一幅岑参公的画像,此亦可能是族人所作。这幅岑参公画像一反衰弱垂老书生模式的旧套,画得丰满健壮,我十分欣赏。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岑参公我认为应是一位健壮豪放的文职军人。大家可以想象,唐代塞北荒凉、干燥、苦寒,环境极端恶劣。岑参公数度随军出塞,久佐戎幕,在军中担任文职高官(监察御史,节度判官),如果不是有强健的身体,就不可能一再出塞,不可能长时间适应如此艰苦的边地战斗生活,更不可能写得出那么多雄奇瑰丽、气势磅礴的不朽诗篇。岑参公后出为虢州长史、嘉州刺史。岑参公不是一般的文弱老书生,有的画师不了解历史真实情况,把他画成衰弱垂老的样子,令人看了都担心。
对于作画,我是门外汉,以上所说,无非与广大宗亲一样,全凭直觉感受而已。岑彭公是我们岑氏在国家正史上记述的最重要历史人物,是引领岑族走上辉煌之路的太始祖,所以族人都希望能有一幅赏心悦目、永久流传的岑彭公祖像,这是无可非议的,画师们在创作时首先应当理解。
说句公道话,新野祭祖所用祖像的画师,在恭敬和用心上说实在可嘉,由于他创作了这幅岑彭公祖像供目前用于拜祭,应该感谢他。创作好的祖像有一个过程,希望他继续努力。我提议岑族画师动员起来,为岑氏历代祖先重要人物都创作一幅大家认可的祖像,或个人创作或集体创作,负起本族祖像传世的光荣责任。只要依据各位祖先人物的身份、职业、职务、事迹、社会地位及在族中的影响,乃至其所处时代的穿戴衣饰等各种有关历史资料,抓住主要特征进行创作,多与族人沟通,征求意见,就一定能创作出充实丰满、生动形像的祖像,并获得族人认可。建议经认可后的祖像统一用于族内祠堂、族谱和祭祠活动,建议在祖像下方署上画师的名字,随族史一起流芳百世,这也是给我族画师的鼓励和荣耀。


广东化州 岑汉茂
二00九年六月十六日

岩贵公及其后代
族史探讨之六
(一)岩贵公身世
岩贵公是岑彭公第43代传人,广东始祖正叔公第四子,号古野,太学生,仕南宋,授经儒士,富有百万,帐济乡邻,赐四府镇抚,迁顺德沙窖。妣林氏梁氏。林氏生二子:长旨安、次旨乐;梁氏生三子;长继远、次继绍、次继统。后代传芳于原高、化、雷、琼四府;广西桂东、桂东南;广东顺德沙窖、岑境、大朗、西宁(陏南)、罗定、信宜、马岡、新会、肇庆、端州、德庆、广宁、高要、封川、怀集大岡、清远、河源、阳春、南海;福建、台湾等地。公妣合葬顺德沙窖,喝作鹅形。
据考,岩贵公约生于北宋南宋之交,约公元1120—1130年前后。岩贵公在远祖旧谱中记载甚简,如载于浙江、广西谱中只有:“正叔公四子,号古野,太学生”几个字,在广东旧谱中亦只多“配林氏”几个字。也许是当时修谱期间岩贵公尚在少年之故。就是岩贵公长房旨安公传下的旧谱,也仍有不少探讨空间。如:岩贵公何时入粤?到过什么地方做官?福建的后代世系等等。
据考岩贵公少年时,随父正叔公居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在太学(皇家学院)读书。其时大哥岩永已入粤为南恩州西平县知县,二哥岩远仕江西十道判,三哥岩富仕尧州通判。其后正叔公去官宦游东粤,定居广东,岩远、岩富公亦先后迁粤定居。据考岩贵公学成后被授经儒士,在朝为官。岩贵公一家居都城时间最久,长子旨安公举进士知襄州军事,次子旨乐公被任命到广南西路任训导。岩贵公到了晚年60多岁之后才携梁氏及三幼子迁广东顺德沙窖定居(此前林氏太婆可能已故去)。后长子旨安公升任高、化、雷、琼四府镇抚使,朝庭赠予岩贵公四府镇抚荣誉。
(二)岩贵公五子
岩贵公的后代,谱记五子:旨安、旨乐、继远、继绍、继统。
长子旨安公字仲仁,号荫侯,谥忠智,举进士,知襄州军事兼提督郑州军马巡检公事,加上柱国银紫光禄大夫,后入粤仕四府镇抚使。四府是:高州府(辖电白、信宜、茂名三县);化州府[辖石龙(今化州市)、石城(今廉江县)、吴川三县];雷州府(辖遂溪、海康、徐闻三县);琼州府(辖临高、澄迈、琼山、文昌、乐会五县)。旨安公入粤约在公元1190年前后。旨安公是高、化、雷、琼四府地区岑氏始祖,落业茂名谭窝村。旨安公子孙繁衍于原四府地区,以及广东、广西、台湾数十个市县。旨安公妣陈氏生四子。公妣合葬于今高州市荷塘镇塘南村委会木坑村田大岭风水宝地。
按谱记,岩贵公次子旨乐公字仲毅,仕南宋广南西路训导,落业桂东,为今之广西桂东岑氏始祖。广西谱注“桂东、桂东南部分县市岑氏,则多由广东迁入。”这个注释不准确。考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历史地图,旨乐公是从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出发,由江南西路(今江西省)经南雄州(今广东南雄县)珠玑巷,进入广南西路为官。今之桂东、桂东南地区当时属广南西路,设有贺州府、昭州府、梧州府、浔州府、贵州府、藤州府、容州府等府。旨乐公的后代一直都是在桂东迁徙繁衍。旨乐公到桂东的时间大约在1180年前后。旨乐公是广东始祖正叔公之孙,旨乐公的后代属广东始祖正叔公的血统,但旨乐公因任职是从都城临安经珠玑巷进入广南西路,不是从广东迁入。桂东南部分市县有的岑氏支系是旨安公的后代,则是由广东迁入。多数是广东十四世祖木柔公和木概公的子孙。
三子继远、四子继绍、五子继统三位祖公的后代繁衍于广东顺德沙窖、岑境、大朗、西宁、南海罗村等地。
(三)珠玑巷考察
广东始祖正叔公出生于四川梓州,长期在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任职。正叔公50多岁才入广东居住,他的许多子孙都不是在广东出生的。所以是正叔公的子孙,不一定就是从广东迁来。
桂东岑族世传是正叔公后人的,都传说是从广东珠玑巷迁来。为解史传之迷,2009年6月20日—22日,广东茂名化州宗亲岑辉、岑汉茂、岑洪宇,会同广西桂东宗亲岑忠兴、岑聘华、岑超权共6人,专程到广东南雄珠玑巷考察族史。经考察调查,珠玑巷在今广东最北地区,在梅关古道东南12公里处。珠玑巷北面是连绵三省的南岭山脉,梅关古道就是在山脉的梅岭之上,是古代岭北进入岭南的必经之路。
据考:自唐宋,尤其靖康之难、宋元战乱以后,大批中原汉族人向南迁徙。人们经梅关入粤,过梅关后都需要在珠玑巷作暂停歇息,然后继续南行,反映了南迁民众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梅关也是此地唯一官道,任职人员经过梅关南下,也要在珠玑巷作旅途歇息。事实上,南迁汉人在珠玑巷的停留,时间有长短,但绝不是氏族聚居地,只是暂停和再出发地,不存在故乡的意义,更不可能有什么各姓氏的祠堂。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姓氏曾经过,开始说33个,35个,到132个,现今的所谓133姓和祠堂,都是族姓寻根热和当地旅游热炒作的产物。珠玑古巷,只不过是一条长约200多米,宽约5米的狭窄小街而已,当时只是为经过的官民提供食宿补充物资的地方。
旨乐公是因为任职经珠玑巷进入广南西路的,退休后落业于桂东。其实,广东始祖正叔公及其后代,除岩永公、旨安公之外,其余祖先多数应是先后经梅关入粤,因为从浙江、江西入粤,经梅关是捷径和必经之路,经梅关则应经珠玑巷。
(四)关于岩贵公福建后人的解说
谱记岩贵公有后代在福建,但福建世系情况至今尚未明瞭。有迁自福建的温州一支, 他们现在亦弄不清楚福建先祖情况。海南岑氏称来自福建,亦未弄清来龙去脉,但海南岑氏族人是岩贵公的后代是毫无疑问的。
原高、化、雷、琼四府,在旨安公未入粤任职之前,是没有南阳系岑姓族人居住的。岑氏得姓于陕西,然后不断向东南迁移,直到南宋,以旨安公为始祖的岑氏汉族人才开始在该地区繁衍,这是历史史实。谱记旨安公长孙永昌公接任四府镇抚使时,永昌公三弟孝昌公迁居琼州。如果不是祖、兄一直掌控四府军政财经大权,我认为孝昌公是不会到琼州落业的。琼海茫茫,天涯海角,古时海南岛乃边沿落后地区。孝昌公原是去做官,不可能去开荒种田。孝昌公到琼州大约是在公元1235—1255年前后,至今约700多年。
现海南岑氏宗亲的谱记认为是从福建迁来,福建岑氏按谱记是岩贵公后代,我们本地很多分支谱记均记为福建迁来,如出一辙。
2009年5月4日—8日,我曾与宗亲岑辉会同海南宗亲7人、浙江温州宗亲2人,共11人到福建作调查,但仍未发现岑氏在福建现在有聚居地,也未取得古代聚居地资料。我认为,所谓岩贵公的后代在福建,最大的可能是指旨安公及其后代。可能旨安公曾在福建为显官,曾有聚居地,但后来已迁往广东粤西、海南、浙江温州等地。因为岩贵公后代中,只有这些地方的分支有从福建迁来的传说及谱记,甚至还有的分支谱中有旨安公从福建带兵进入四府的说法,虽未能取得实证,但总不能说没有原因吧。
岩贵公及其后代的南迁,最先是次子旨乐公从南宋都城经江西、南雄州硃矶巷进入广南西路任职,落业桂东;旨安公做官从襄州到福建,在福建居住时间较长,然后经莆田、彰州从水路进入广南西路之四府(今天是广东粤西地区,海南省)。五百多年前,旨安公后代一支从福建迁浙江温州;岩贵公晚年携梁氏及三幼子,迁至广南东路之顺德沙窖定居。这是我当前的分析,本房内的有关资料待后交流。
(五)海南支系考
谱记除五世祖孝昌公由高州府迁琼州府外,21世(永昌公后代)作圣公由化州迁海南;22世(永昌公后代)光华公由化州迁海口。这两公均于250年前迁琼,从中亦可见源流因素。
海南岑氏宗亲(汉族)长期隔海独居天涯,但祠堂名曰“三仲堂”,三仲者,三宰相也。广东始祖正叔公是唐太宗宰相岑文本公后代,海南奉祠“三仲堂”却是不忘根本。自明代起,海南宗亲至今已十次修海南全谱,平均60年一修,是我族中修谱最正常的一支,但是始迁祖的衔接尚待考究。
海南岑氏首修族谱是在明朝弘治戊申年(公元1488年),按谱记自其始迁祖入琼算起,已经历前后联接宋、元、明三个朝代,时隔200多年之久,然后才开始首次修谱,所追忆补记200多年前之始迁祖,名字却与孝昌公不同,但都是宋末入琼,都是至今700多年,发展世次亦与永昌公后代世次相吻合。其与孝昌公是同一人?是两人?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归宗入谱,海南宗亲仍需要做许多调查考证工作。
另外,海南岑氏谱记始迁祖宋末秘授“琼崖参知军事”入琼。据查宋末历史地图直至元朝历史地图,当时海南全岛的地名或行政设置,尚未出现“崖”字。以“琼崖”统称海南全岛是近代的习惯,当时是不存在的 [见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地图和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地图]。按宋末历史地图,当时的琼州并非是海南全岛。当时的海南岛分为四大区域,一是琼州府辖五县,约占全岛三分之一弱。其余三地区分别是昌化军、吉阳军、万安军,不存在“琼崖”概念。这样一分为四的局面直至元朝亦不变,只是有的变了名称而已,且亦无“琼崖”称谓。总之,凡是忘记始迁祖资料的姓氏分支族谱,很多都是听凭传说。如要寻根追源,必须根据本姓氏的族史资料,根据本姓大宗支族谱中的支派繁衍记录,才能找到真正源流。



广东化州岑汉茂
于2009年6月28日
联系电话:0668-7362575
 


分享按钮>>宝鸡商周墓现国内唯一青铜禁 随葬品摆放反常
>>白日中天丽 丹花满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