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求公世系及探源

    中华岑氏网 2012年7月10日 岑汉茂


族史探讨之三

按语:我曾写过两篇关于岑氏族谱族史的探讨文章,依众族亲意见发于网上共同讨论,引起大家兴趣。各地宗亲致电致文,互相交换意见,很有益处。毕竟我们的族谱族史客观上留下许多探讨空间。鉴于众族亲提出的一些见解,我想以此文综合一些历史资料和自己的浅见供大家参考。本文探讨五个话题:①象求公三代传承不能怀疑;②关于族谱中古代祖先的生卒时间;③象求公直系祖先探源;④梓州世家及象求公的后代;⑤附文:致时一宗亲
由于古代族史族谱年代久远,掌握的资料和能力所限,本文难免存在疏漏错误,期望宗亲提出宝贵意见。
一 象求公三代传承不能怀疑
(1)象求公三代传承宗图:
 



上图为象求公三代传承宗图(下文简称“三代传承”)。图中数序表示岑彭公传人的世次。这是北宋时梓州象求公一家人,南迁后分别繁衍于浙江、广东、广西各省。
(2)“三代传承”的族谱是当代人所修
“三代传承”是怎样产生的?出于何人之手?
岑氏古代族谱,自宋以前的只能见到正史中留存的两段:一是《后汉书》·《岑彭列传》中所记彭公传承六代;二是《唐书》·岑氏三宰相的《宰相世表》。至于由族内编写的古谱则全未见存本,只留下北宋未年族人大修族史族谱的一次记述,详见岑道公所作的《岑氏通族序》和《岑氏源流谱》。“三代传承”就是三代人中的岑道公等人编写的谱文。岑道公是象求公长房长孙,就是族长。《岑氏族通史》和《岑氏源流谱》就是由他主持编修的。象求公父子祖孙三代是曾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由岑道公亲自编修入谱,可以说“三代传承”是准确无误的。岑道公当代人编修的族谱古本虽不见传本,但三省后代所修的旧谱中,其古代族谱部分即是从古本传抄下来的,所以不能说完全失传。
(3)“三代传承”是象求公三省后代共源
象求公一支,因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全部迁离四川南下,后代子孙主要分别繁衍于浙江、广东、广西三省。浙江主要是世祥(孟祥)公的后代;广东、广西主要是世衡公的后代。此后三地族人自修族谱时,“三代传承”均是代代照抄,而且后来发展的世次亦均接续于“三代传承”世序,千年不变。
综上所述,象求公三代传承是不能怀疑的。
二 关于族谱中古代祖先的生卒时间
我参阅过多个姓氏的族谱,同我们岑氏族谱一样,古代祖先均极少有生卒时间记录,注重的主要是世次传承关系,即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往下传,我认为这是族谱的主要价值。
为什么族谱中的古代祖先很难写入生卒时间?这是族谱编修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因为几乎没有那个姓氏能代代编写族谱,几十年编修一次是少数,多数是几十年至一两百年才修一次,还有隔数百年的。天灾人祸战乱迁徙等因素均可使族谱断修,原有的族谱也可能在这些情况下丢失或毁灭。同时,参加过编修族谱的人都知道,修谱时前几代或前多代祖先的谱记,要靠收集资料,有的靠调查回忆追记,所以能记清各代祖先的名字和世序已属不易,更不要说生卒时间了。如果修谱者要根据推测硬要添写上去,甚至于写出生死时辰,则其真实性可信度很值怀疑。就是现在活在世上的许多人,连自己亲生父母的生年都记不清,更不要说以前的祖先的生卒时间。古族谱中的祖先无法记下生卒时间,并不影响族谱的历史价值。如果添上推测的时间,反而可能因为失真而造成严重混乱,可能使族谱陷入信任危机。
古代文化不发达。古代文体从简。古代中国的时间纪年是极难记忆的老皇历纪年。古人与今人不同,几乎不写自传。这就是古族谱编写的历史环境。看二十四史中很多著名历史人物的列传,在传记中罕有生卒时间。就如我们的岑彭太始祖,他是东汉开国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封万户侯。岑文本公是唐太宗宰相。他们的列传也没有生卒时间。由于他们是国家重臣,可以从历史资料中查考出来,如岑彭公(?—35),文本公(595—645)。有的祖先在历史上有很多事迹记录,也可以从中推出在世时段。如《岑象求传》中也没有生卒时间,但宋史记录他于宋神宗熙宁初(1068)为秘书省著作佐郎, 宋徽宗即位(1101)封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所以写:“1068——1101年象求公在世”则是准确的,但无法推出象求公确切的生卒时间。所以我认为在编修族谱时,如果某世某人没有准确的生卒时间记录,则不必刻意推测添加,以免出现混乱。如果有古谱中的某世次祖先,由于后人修谱时写入的生卒时间有疑问,应与正史有记载的祖先的记年对照查考,并综合历史资料及各分支族谱进行分析,以辩真伪。
三 象求公直系祖先探源
(1)岑融公为象求公直系远祖是如何确定的。
有族亲问,因战乱迁徙,时间过了三百多年,如何知道岑融公就是象求公直系祖先?有一种记忆叫家族记忆,就是代代相传。如“我们是唐朝岑融公的后代”,这样的记忆,祖先要求代代相传牢记,传到岑道公时族人重修族谱,即把口传变成文字写入谱中,他们是毫不含糊的。这正好像万里长征,中间经过的许多地名都忘记了,但出发地的那个老家永远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一样。宗族相传的例子我们岑氏子孙就有不少。下面我举出一个更生动的事例。
在我们进行族谱调查时发现多个这样的事例。其中间隔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便是桂东和桂东南的族亲。当我们到贵港市、桂平市等地查访时发现,当地岑姓族亲异口同声说他们是正叔公的子孙,说祖先是经珠矶巷入桂东定居。他们现修的族谱失记了自始迁祖以下多代,各分支从现在往上修谱多在15—22代不等。
按广东二世祖岩贵房总谱中有一条谱文是这样写的:“旨乐 岩贵公次子字仲毅仕广西训导落业桂东”。岩贵公长子的谱文是:“旨安 岩贵公长子字仲仁别荫侯谥忠智系举进士……为高雷廉琼四府镇抚使落业茂名潭窝村”。旨安公旨乐公是广东始祖正叔公之孙。考旨乐公仕南宋,到今广西境为训导(官名),至今约800年。[据考正叔公一家南宋初居都城临安(杭州),长子岩永公先入粤为官,后正叔公入粤定居。次子岩远公仕南宋江西十道判、三子岩富公仕饶州通判,后相继迁粤。考当时四子岩贵公一支仍未入粤,旨乐公可能是从都城临安(杭州)受命经福建、珠玑巷进入今广西境。南宋时仍未有广东省广西省的设置,当时在今贵港市一带设立广南西路贵州府,估计旨乐公可能到此府为官,后落业此地。其后代辗转于桂东、桂东南地区迁徙定居,与其兄旨安公后代迁徙定居于粤西地区极为相似。按广西桂平市《岑氏族谱》,“桂平八公”于明万历中叶(1573-1627)迁徙是实,但已是明朝未年,从广东入广西,不可能再经古道珠玑巷,所以应是在贵港地区内迁徙]。以上实例说明,贵港地区岑氏族亲800年来牢记并代代相传,自己是正叔公的后代,这就是家族记忆。所以北宋岑道公把家传记忆写入族谱,明确融公为直系远祖应该是准确的。
(2)融公与象求公之间的世次
关于这个话题,我曾在前文中提出过。又经数月探讨,证实融公与象求公之间确有十个世次失记,但三省旧谱中的象求公、穰、頔、平(或穰頔)均非融公之子,曾假设穰頔是融公之子(从广西谱)是不成立的,考证如下:
①融公至象求公之间确有十个世次
考《唐书》·《宰相世表》,融公为文本公(595—645)六代孙,以公认的人类繁育一代平均基数为25年计,融公约生于公元720年。考象求公约生于1038年,则两公生年之间距318年,再次证明两公之间有十个世次失记。象求公是融公第十一代孙。
②融公约有六代子孙生于唐朝
考融公约生于720年,距唐朝(618—907)灭亡约187年,所以融公约有六代子孙生于唐朝,不可能有儿子辈在宋朝做官。
③三省旧谱中皆明载象求、穰、頔、平(或穰頔)皆仕宋,所以都不是融公之子。
考浙江谱载:融公生四子:长穰、次頔、次平、次象求,仕宋;广东谱有两种记载:一是融公生四子:长象求、次穰、次頔、次平、仕宋;二是融公生四子:长象求、次象穰、次象頔、次象平、仕宋;广西谱载融公生二子:长穰頔、次象求。穰頔仕宋为徐州太守。生子岱、岱生季淑。按上述各谱记所生四子(或二子)皆仕宋。因融公第六代孙尚生于唐朝,所以记为融公之子是误记。这是因融公与象求公之间失记十世造成的,或者可能古人修谱忌中间有空缺世次所以接在一起,但明确这组人皆仕宋却是实记,可见其中或实有委曲。
④象求公与穰、頔、平(或穰頔)都是融公第十一世孙辈
按三省旧谱所记四人(或二人)组合排列情况,虽有异同,总是在兄弟之行列,他们应同是融公第十一代孙辈。按人数而言,广东、浙江谱记较为可信,应是同行兄弟。如果是同胞兄弟,则广东岩贵房旧谱的排列:长象求、次象穰、次象頔、次象平,亦能成立。若按广西谱所记真有穰頔其人,则其应为象求公同行兄弟,而其孙季淑(叔)与象求公之孙正叔(淑)公等同行亦似可通。但上述均为推测而已。因各谱所记差异较大,无法立于谱中,而应以附录参考。
综上所述,融公与象求公之间有十个世次失记,而旧谱中记融公所生四子(或二子)皆是误记错接,象求公等人是融公之第十一世孙辈。
四 梓州世家及象求公的后代
(1)梓州世家
《岑象求传》载:“岑象求,字岩起,四川梓州人,举进士……为殿中侍御史。”有族亲问道,象求公是四川人,会不会是岑参公的后代?不会。《唐书》·《宰相世表》载明,融公是文本公长子曼倩公五代孙,而岑参公是文本公次子景倩公之孙。其实唐代岑族在朝为官人数众多,在四川为官者不只参公一人。融公仕唐忠州录事参军,忠州即在今重庆忠县,亦原四川境内。据考唐朝安史之乱(755—763)时融公可能正在忠州为官。其时天下大乱,连皇帝唐玄宗都逃到四川避难,可能融公后来便定居四川,或后代迁到梓州成为大户。梓州州治在今之绵阳三台县,北宋时为西北边境重镇,与益州(成都)齐名。
象求公一家是梓州名门大户。象求公进士出身,在朝庭为官;长子世祥公(孟祥)在益州为幕官;次子世衡公在梓州经营医药业,是梓州巨富。谱记他“市药置半州之产”、“工岐黄、好施药,账饥怜贫,积德行善,梓州人咸称为长者”。又因其长子正叔公19岁中进士在朝为显官,所以族谱中又记他:“以子贵封大理评事”。可见象求公一家是梓州富贵名宦之家,且家声口碑甚佳。
(2)象求公的后代
谱记象求公妣姒氏生四子:世祥(孟祥)、世衡、世孟、世益。谱记世祥公(孟祥)葬南阳,其子岑道、岑迪均葬南阳,可见世祥公一支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时,举家迁出四川回到岑氏古居地南阳,其后人景佺公迁浙江成望族。
世衡公一支南迁情况比较复杂。梓州是北宋末金兵南侵首当要冲之地,世衡公一家南迁是必然的。但南迁后的族谱对世衡公及其弟世孟、世益,三子淳叔均失去明确记载。有谱记说已迁到浙江,但至今未查到。推测当时的情况:因世衡公长子正叔公在朝为官,自作一路随流南下临安,次子仲叔公另作一路,世衡公携其余家人为一路,分作三路南迁。所以至今广东阳江尧俊公(正叔公)祠大门留下的石刻对联写道:“基植南阳一枝竞发鼍江秀,源开北宋三派分流漠水香”。说明正叔公三兄弟是在北宋未年作三路分开的。
世衡公长子正叔公在南宋高宗时,因与权奸不协辞官(一说被贬)宦游东粤,定居广东。其后代分布于广东、广西东部及东南部、香港、台湾乃至世界各地,人口众多,约有十余万人。
世衡公次子仲叔公南迁入邕州发展成望族,仲叔公为广西岑氏始祖。
从三省谱记可知,象求公后人南迁分开后,三省宗亲仍有交流。由于岑氏三千年来保持血统单纯,人口较少,至今三地宗亲见面仍倍觉亲切。
五、附文:致时一宗亲
拜读宗亲《也谈仲叔公的生年和世系》一文,很受启发。我对正叔公仲叔公一样崇敬。我对象求公三代传承深信不疑。或传有人对仲叔公的存在表示怀疑是站不住脚的。
象求公的后代南迁后,三省宗亲各自续修家谱,由于千年历代传抄、润色或添加,又由于三地修谱信息阻隔,结果在今天族谱交流后发现了差异,这是毫不奇怪的,也看到了三地续修谱时添加推测资料的痕迹,但始料不及的是产生了严重后果。如正叔仲叔本是同胞兄弟,由于广东、广西族谱各自写的生卒时间,两兄弟生年相距太远,于是有人否定其兄弟关系,有人否定仲叔公的存在,也有人反而认为象求公是仲叔公的晚辈,这些想法太离谱了。我认为“三代传承”的古谱原是没有生卒时间的,这从南迁分开后三地族谱的离奇差异就可以证明。同时,即使至今也仍存“三代传承”中没有生卒内容的古谱抄本。我也认为,广东谱也可能因为旧中国极其复杂的甲子轮迴老皇历纪年法所错记。因为1217年与正叔公可能的生年刚好是晚轮了两个甲子(120年),可能正因为这个1217年,才联系到南宋末年的大奸臣贾似道的在朝时间。总之,今天的文化信息条件比前人好得多,过去看不到的资料今天可查到。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收集资料研究探讨,必须重历史证据,以理服人,去伪存真,达成三省共识。
关于仲叔公的生年,我是基于他是正叔公的胞弟这个前提。对仲叔公的历史资料我知之甚少,我是止于“三代传承”和广东古谱所记。广东古谱记仲叔公是:“因避乱入邕州雄于材力据有其土后得土归朝封……沿边安抚使其子孙世袭土是为广西始祖焉……。”入邕州是说避乱南迁,至于官职及子孙的谱记与广西谱差不多。此古谱文提供广西宗亲参考。
《也谈仲叔公的生年及世系》文中,关于越南侬智高庙的探讨很有益,反映了仲叔公“沿边安抚使”的职威,也反映了侬智高后代对宋庭的忌恨,但未说明这与仲叔公生年的关联。至于季淑,按广西谱载其父是岑岱,淳淑之父是世衡公,淳叔季叔不是同一个人。北宋末年国亡家破,人民逃亡离散,连两个皇帝都被金兵捉去,淳叔离散失踪不是怪事,失去讯息不等于不存在或不曾存在。还有,若仲叔公生于1015年,则距南宋灭亡(1279)有264年,超过十代人的时间,这与广西谱记仲叔公第五代孙岑英公于南宋末(宋元之交)任职不相符。这些疑点提议广西宗亲进一步探讨,这是我个人之浅见,仅供参考。

注:本文参考资料:《后汉书》、《唐书》、《宋史》、《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一·传记类》·《元祐党人传·卷三》、中国《简明历史手册》、《中国历史地图集》、浙江慈溪《岑氏宗谱》、广东《岑氏族谱》、广西《岑氏族谱》(1997)。

广东化州岑汉茂
二OO九年三月十三日
联系电话:(0668)7362575
 


分享按钮>>白日中天丽 丹花满地香
>>谈氏总谱谈氏共祖人物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