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校长 --祖籍江西省永丰县人

    中华傅氏网 2009年3月5日 万家姓


傅斯年校长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字孟真,祖籍江西省永丰县人,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生性耿直倔强,直言不讳,一生不愿意讲“好听的空话”,猛烈抨击腐败官员,赢得“傅大炮”的美名。■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自由主义思想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8年在北大组成新潮社,并请胡适做顾问。主编《新潮》杂志,是继《新青年》后主张白话文学运动和思想革命的第二份刊物,销量在15000份左右,影响极大。1919年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担任学生游行队伍总指挥。同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年底公费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学习物理、数学和实验心理学,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从欧洲回国,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文及历史系主任,代理文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等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代理校长。1932年与胡适等创办《独立评论》。
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在重庆。1938年被国民党指派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加历届国民参政会会议。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对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教育学等造诣精深、贡献巨大,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获得巨大的成就,被誉为学术界的“通才”。为国共两党和谈积奔走。1945年4月毛主席提出的把各党派和无党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人士的拥护和响应,同年7月傅斯年、褚辅成、黄炎培等6人以民主人士身份到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会谈。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在中国现代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出席政治协商会议,后又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1948年8月从美国治病回国。1949年1月任台湾大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正式就任于台湾大学校长。
1950年12月20日因患脑溢血病在台湾逝世,终年54岁,葬在台湾大学校园内,并专门建造了一座罗马式纪念亭,称为“傅园”。台大行政大楼的对面架设有一口“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响21声,因为这位校长曾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一生著述颇丰,出版有《傅斯年全集》等。
附录:傅斯年语录
我平生的理想国,是社会主义与自由并发达的国土,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我也不要住。
对青年是不应该欺骗的,治史学是绝不当说谎的。■
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
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分享按钮>>清、直、勇三德兼具的--北宋傅尧俞
>>傅慈祥烈士---湖北省潜江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