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垫江续修皮氏族谱历世序

    中华皮氏网 2012年7月24日 万家姓


帝礼之制:礼者,必追始祖所自主之帝,而以始祖配之序,昭穆正以笃亲亲。此武周所以为孝也。士庶虽无其礼,而收宗合族之义亦有然。况士庶之姓氏敦,非五帝三皇之苗裔;倘不追溯自所出,奚①以知出派衍何帝,赐姓何年乎?吾族皮姓者,不但五帝时书缺有间,表见无;即夏商之际,亦无以参考。迨春秋时,周有卿士樊仲皮。其人者,世说即受姓人也。然考之左氏,樊其采邑也,皮其名也;而仲称其人,固虞仲之支庶,又安得指为受姓人也?然则,吾族何方乎?春秋鲁昭公元年,春秋书曰:“郑罕虎而传则曰字子皮,郑穆公之孙也,与子产共辅相”。简定声播,当时子孙遂以皮为姓,此吾族之所由肇②也。及后,杂处民间。两汉、两晋,泯没无传。至唐有日休、景和,勋业声名,文章诗赋,昆耀古今。迄今千有余载。其中实多播迁③。唐、宋、元、明,世居豫章,土满人忧,难免越国。乃由豫迁广之麻城,不知几历年所矣。递传至明,声教四讫。蜀苗逐于明王,麻城填实四川。于永乐十一年癸已岁,而思明、思通二始祖由黄州入川,居垫江之东里二甲拱桥石稻场。享乐百余年,谱系犹存。迨我朝鼎一,遭兵燹;姚、黄作叛④,再罹峰⑤。思明、思通嫡嗣⑥何人,汉继诸公发派何氏,并无间焉;代远年湮,臆说无据。修谱者,各以所知为始祖,共列十四支人。自汉继以下,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岁修谱时,已七世矣。至道光四年甲申岁续修谱时,十二世矣。虽历也不甚矣详,亦犹春秋信传;信疑以传疑之传法也云尔。
嗣孙
世英(邦彦)氏撰
注释:
①奚(xī):古疑问词,何;
②肇(zhào):开始。
③播迁:迁移,流亡。
④姚、黄作叛:指张献忠的部下姚天动、黄天文,1634年至1647年间,
七次占领垫江,土匪散兵趁机大肆烧杀抢掠。
⑤罹(lí)峰:罹,遭受(灾祸或疾病);峰,山的尖顶,此即顶点、极点。⑥嫡(dí)嗣(sì):家族中一脉相传的子孙。

译文:
古代帝王祭祀宗庙的典章制度规定:祀祖先以降福,一定要追述自己的始祖是属于哪一个帝王,从始祖排列下来,严格辈份次序,真诚地尊重列祖列宗。这就是武周存忠孝的原因。一般人没有典章制度,但有收集宗氏的实际情况,按照历史,现实合族以明大义。何况一般姓氏繁多,不是三皇五帝的后代;假如不追溯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他们的支系和繁衍与哪个帝王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由帝王赐的姓氏,他们的姓氏就无法可考了。我族姓皮的历史,不只五帝时没有记载,旧时侯的表章没有记载;就是在夏商的时候,也没有资料可参考。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有卿士樊仲皮。这个人,历来传说是皮族的受姓人。然而考证《左氏春秋》,“樊”是西周卿大夫的封地,“皮”是他的名字;用“仲”称呼这个人,原来是“虞仲”的支系,又怎么能认定他是受姓人呢?既然这样,那么皮族来自哪里?春秋鲁昭公元年,《春秋》记载说:“郑罕虎的儿子,名叫子皮,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子产共同辅佐郑国君”。竹简写定,流传下来。当时子孙于是以子皮为祖宗,以“皮”为姓,这是吾族姓皮的开始。以后皮族的子孙分散杂居各地。两汉、两晋,没有什么记载。到唐代有皮日休、皮景和,功勋显赫,声名远扬,文章诗赋,明亮闪耀。流传到现在已有千多年了。这段时间,皮族确实不断繁衍迁徙。唐、宋、元、明,世世代代居住在豫章(今江西省),人口密集,族人忧虑,难免要迁出居住地。于是,有人从豫章迁徙到湖北的麻城居住很多年。到了明代,明朝皇帝的声威和教化传到四面八方,巴蜀的少数民族被明皇赶跑,明皇下令从麻城迁徙很多人填充四川。在明永乐十一年癸已岁(公元1413年),皮思明、皮思通二位祖先率家人,从湖北黄州上船,上溯长江进入四川,居住在垫江县东里二甲拱桥石稻场。在这里安乐生活的百多年中,谱系还保存着。到了清朝,全国统一之初,垫江遭兵火之害;姚、黄叛乱,百姓再次遭受兵刃之灾,不幸到了极点。思明、思通的嫡系子孙是谁,汉继等诸位祖先是哪位祖先的子孙,本来没有间断,但没有确凿的资料;由于年代久远,主观猜测没有根据。有些修编家谱的人,各自找自己的始祖,一共排列十四支子孙。从汉继以下至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岁(1722年)修谱时,已七世了。到道光四年甲申岁(1824年)修谱时,十二代人了。即使历史不很详细,但也可以像相信《春秋》的记载传下去;也可以怀疑这个记载,就当成疑问传下去。

编者:
世英(邦彦)公对樊仲皮是皮氏受姓之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供后人研究参考。1997年续谱前言中所述皮氏姓氏的来源,其资料来自1987年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姓氏寻根”和1993年花城出版社“认祖归宗”二书。
 


分享按钮>>中华皮氏字辈大全
>>四川垫江皮氏续谱之——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