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湛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湛氏论坛 >> 姓氏人物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湛氏名人 已阅:8178 / 回复:17(楼主)

家族名人
    湛治中为宋代贤臣,进士出身,官居宜授奉训大夫,德庆路总管,是湛氏入粤始祖。根据上世纪90年代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由湛治中传下来的湛氏族人总数约有1万多人,他们遍布珠三角各地、港澳台及海外。其中,仅在新塘镇范围内的就有七八千。从湛治中开始,广东湛氏家族最多已经传到了第29代,每年重阳节的时候,珠三角各地甚至海外都有湛氏族人回来扫墓祭祖。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与孟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家境便跌落到“酷贫”的地步。在外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她去世后,人们遵其遗嘱,将其葬于新淦县城十字街右(今新干县城金川镇十字街2号),享年75岁(其碑石珍藏在新干县博物馆)。


作者:202.105.107.* (2007/2/1 21:56:27)   回复此贴
  陶(侃)湛氏教子故事二则 第 1 楼

教子惜阴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小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小陶侃两只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

    “侃儿,这些天老师教了你什么课文呀?”

    “娘,老师最近教我们读《贤文》。”

    “哦。”湛氏记得孩时也念过此书,“侃儿,你背得出来吗?”

    “背得。”小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给娘听。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按手叫    小陶侃停下,问道:

    “这两句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呃,光阴……这个,日月嘛……就是……”小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他:  

“侃儿,这是什么?”

“梭子呗。”    

湛氏接着边织布边指着手中来来去去的梭子问:

   “侃儿,你看这梭子来去匆匆,快不快呀?

    “快,真快!”        

    “对,这日子一天天飞快地过去,就象织布的梭子,射出的箭一般快呀。”  

    “哦,原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讲的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啊!”小陶侃茅塞顿开。

    “是呀!侃儿,像你这样读书不用心,可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    

    “可惜!”  

    “既然可惜,该怎么办?”  

    “娘,儿懂了。儿要爱惜光阴,用功读书!”

    “这就对了。崽啊,从现在起,你定要用功读书,切莫浪费光阴。”

    小陶侃望着慈母那温和而期待的目光,顿然好象懂事了许多,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为官以后,也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    

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今新干县皮革厂)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尔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金川望江楼。”

截发筵宾

    湛氏拉扯着小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一说为陶侃父亲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室如悬磬”,拿什么来招待客人呢?陶侃一时手足无措,过意不去;范逵也显得尴尬。湛氏见状,连忙上前热情招呼客人,同时要侃儿和客人聊聊天,叙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问题。  




作者:202.105.107.* (2007/2/1 21:57:32)   回复此贴
  回复:湛氏名人 第 2 楼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怎么办呢?湛氏习惯地用手捋了一下鬓角,顿时想出了办法。她趁客人们闲坐寒喧之示,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咔嚓”一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旋即出门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还有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等人,深为感动,连声赞道:“非此母不生此子!”(《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铭刻在陶侃心上。故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送子“三土”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望我儿要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

“娘,孩儿记住了。”陶侃说。

    “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疑惑不解。

    “是的。”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了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来到官府上,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封坛退鲊

    陶侃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带了一坛鱼鲊(腌鱼)送交母亲。  

    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墓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湛若水生于1466年,卒于1560年,是明代著名哲学家和理学代表人物。早年师从陈献章,无意于仕途,弘治末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认为“心也者包平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他注重实际,反对虚浮空谈;他希望用儒学的仁来治理国家疏导士人为学,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他的著作主要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甘泉新论》、《湛甘泉集》等。


作者:202.105.107.* (2007/2/1 21:58:03)   回复此贴
  回复:湛氏名人 第 3 楼

对于涉猎过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湛若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湛若水生于1466年(明宪宗成化二年),卒于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吏治腐败、宦官专权、赋税日增、民不聊生。尽管如此,湛若水在他36年的仕宦生涯里上不钻营弄权,下不横征暴敛,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在任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时教民以俭,力戒奢靡,办学养才,减轻赋税,史称良臣。  

  然而在专家学者的眼里,湛若水在中国思想史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他在政治史上的影响。他青年时学习和继承了当时著名学者陈白沙的哲学思想,发展创立了自成一统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哲学思想体系,后与王阳明日夕相与论学,名动京师,形成了王、湛两大“心学”学派,打破了自宋朝以来宋儒理学僵化、禁锢思想界的局面。当这位出生于广东新塘的心学大师在自己的家乡溘然而逝时,他亲手创建的学院已经超过了50所,门下弟子有4000多人,在他临终前两天,他还为门人讲解《易》。他讲学的东西二樵这两座山,成为道学(儒学)名山;他设立在湖南衡山的书院后来成为岳云中学,“革命老人”徐特立曾在其中教书,烈士杨开慧曾在其中就读。  

  现在,他的思想除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外,包括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多国都收藏了他的大量著作,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曾任湛若水墓葬所在地永和镇镇长的姓郑的老人回忆说,曾有多批日本学者来到当地参观湛若水的家乡和墓葬,最近一次参观访问是在95年。前东京都立板桥高等学校校长、昭和学院短期大学教授志贺一郎在其论著中写道:“我长期从事王阳明的研究,某日偶涉若水,对他存在的意义之大,惊愕不已,终于决心倾力于湛若水的研究了。”当他来到增城永和镇时,他将汇集了他毕生心血、研究湛若水思想的8部著作赠送给了永和镇的有关单位。目前,在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的家乡江门,五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兴邦正承担了广东省高教厅的一个研究课题,对湛若水的思想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202.105.107.* (2007/2/1 21:58:40)   回复此贴
  回复:湛氏名人 第 4 楼

高州的族谱旧族谱写道:
太始祖 露 字 德乐 号 治中 原籍福建省 甫田县人 宋代端平 乙未科进士 教授广东德庆 诰授奉训大夫 后致仕 卜 宅于粤东增城县之沙贝村而定居 遂启开子孙万世之鸿基也 二季以祀先祖于万世者也 祖妣 林氏  
四世祖 江 字 若水 号 甘泉 又号果成 诰赠荣录大夫 南京吏部尚书 论文简 寿九十五岁 祖妣 温氏 诰封一品夫人  
五世祖 谈福 处士 祖妣 谢氏  
六世祖 伦 处士 祖妣 卞氏  
七世祖 露通 由增城沙贝村 至茂其天荒,于是离乡别井,踏遍江西,学习研究地理学,荣归故里,即卜福地两处,一是大井双螺,俗称九代富,后因祖婆送赠外公太祖许冠儒,今许族富称万万,富甲一方.二是高州根子镇俗称九代贫,后至十代翰林是为入朝为相之贵地也 自身墓 祖妣 许氏 由录树携家带子乔迁潭头顿留而居 由此而再开不拨之鸿基以传子孙于亿万世者也  
  
二十三世传人 镇杰13692678387用手机短信传过来
2005年12月

作者:202.105.107.* (2007/2/1 21:59:13)   回复此贴
  回复:湛氏名人 第 5 楼

缅怀先烈其英公

哲寮先辈湛其英
保卫新疆有盛名
力剿英俄随大帅
勇收国土护朝廷
能征圣赐巴图鲁
善战恩封大总兵
生入沙场归死将
故乡有幸葬英灵
  
我是平江哲寮的  我们平江有几万人姓湛  
平安德胜恭,唯伯万朝文,显祖荣宗远,佑启先培德,西光发泽长,传家循笑友
 目前我知道哲寮最大的辈分是  光
 我是传字辈
 目前最小辈分是 家字辈
 不知道大家是什么辈分
我爷爷为湛氏族修谱奔波 却不知道有这么多姓湛的人

  
作者: 湛良传  


作者:202.105.107.* (2007/2/1 22:00:0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6 每页5条 当前1/4页 [1] [2] [3] [4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湛氏论坛  执行时间:4,971.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湛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