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姚毛氏家族史》简评及读后感

    中华毛氏网 2011年6月13日 毛祁平


标签: 毛祁平 毛德辉 大姚 迤沙拉 毛氏家族 文化 华润电力
 

作为云南大姚毛氏家族第十四代中的一员,我永远都能清晰的记得《云南大姚毛氏家族史》编写完稿,在老家毛湾举行的编委合影留念的的那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两个原因让我永远都记得:

第一:父亲是《云南大姚毛氏家族史》编写委员会中的一员,所以要参加留影活动;

第二:因为留影活动的第二天就是我考上大学,离家到昆明求学出行的日子,是父亲送我出行到昆明报到的!!

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九年了!九年来,我四年是在大学校园渡过的,毕业后就进入华润电力参加工作,现在都在华润工作五年了!工作这几年,我休假回家都会经常把《云南大姚毛氏家族史》捧在手心反复阅读,每次都感触很深。

《云南大姚毛氏家族史》介绍的是云南省大姚县七街乡(后改成今天的金碧镇凉桥村委会)凉桥毛家、毛家湾、红板壁、河底、长冲、董家箐、新街乡滥泥箐等家族所在区域的家谱史。家族源流是: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皇帝朱元璋命沐英将军等率30万大军平滇,其中有江苏无锡县(最近几年考察的另一中结果是江西吉安人)人毛翔、毛昂两兄弟,均已武略将军随沐英将军平滇。滇平留守授职百户。毛翔、毛昂遂在大姚县小桥屯居住下来(后改为今天的毛家湾村)。不久毛翔迁居永北(今永胜县);毛昂留在了毛湾成为云南大姚县毛氏家族的祖先。

从书中能看到第七世祖中比较优秀的一位老祖宗,他就是我们的德辉公,毛德辉,字圭山(也就是我在我的祖父去世时写的《祭祖父文》中提到的圭山)。他的一些治家思想、教育思想、人格品质到今天都不过时,时刻能影响着我们一代代的毛湾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大师,是的,大师就是大师,他说的话到今天过时的不多,也深深的影响着我的成长。就像德辉公的思想启蒙了我的祖父,我的祖父的一些思想又影响着我一样,虽然我的祖父已经去世快一年了!

谱牒同国史、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文献。地方流传下来的族谱,更是乡土文献中的珍贵资料。我国谱牒源远流长,它萌芽于商代,形成于西周,兴衰延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历代均有人研究,谱牒学早已成为一门专门学科或学问,仅上海图书馆即存有谱牒一万二千余部七万多册。发展至当代,“数字家谱”,“姓氏网站”,已成时尚。五千多万华侨中,回国寻根访祖者,比比皆是。

谱牒一般分为家传(只记家族名人事迹)、族(家)谱(记及世系族人)、簿状谱牒(各种谱牒的汇集)三大类。作为乡土文献,最多见者是族谱。虽然旧式谱牒的义例是“隐恶扬善”,“为亲人讳”而显偏颇,但仍能补地方史地资料之不足,对研究本土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具体一些,谱牒中的(族)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它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的。它还是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民俗、人口、社会和经济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我想我们家族史也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云南大姚毛氏家族史》在2001年向我们毛家湾人民编写出炉还是很不错的,它代表着我们毛湾人的发展,同时也鼓舞着我们每一个毛湾人,特别是在外面发展的毛湾人要记得我们老祖宗那个时代成功的东西,同时也要我们不能忘记老祖宗那些启蒙思想。

最后,就是祝福我们每一个毛湾人都身体健康,在外面求学、工作的毛湾人都积极团结、务实、时常联系、共同继承老祖宗的良好思想,为了我们更好的改变生活,更好的为家乡建设、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毛祁平 书于 2010年07月09日 凌晨5时

 

 

 

附文:

攀枝花 《彝寨寻源》

 

央视国际 (2006年01月19日 16:22)   

编导:刘彦臣 摄像:王文超

清晨,山歌王子起加才的一曲山歌将酣睡的山寨从梦中唤醒。

  这是一个被金沙江环裹包围的山寨,它有一个动听的名字——迤沙拉。在彝语中,“迤”是指水,“迤沙拉”是指水落下去的地方。那么这个村子为何冠以这样一个稀奇的名字呢?我们跟随着起加才老人去寻访迤沙拉山寨的落水洞。

  迤沙拉山寨横卧在一面山坡上,蓝天白云下,一片黄墙黛瓦;红红的三角梅,开满庭院。幽幽的小巷,恍若置身美丽的江南。漫步在迤沙拉,感到这里的人们很熟悉。他们是彝族,但却是穿汉装、姓汉姓,讲着彝汉双语,他们的面貌也与汉族没什么两样。他们自称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里颇彝族。

  迤沙拉目前有两千二百人,据调查,是里颇彝族区最大的村寨,号称里颇彝族第一寨。村里生活着起、毛、纳、张四大家族,各自有不同的家族传统,素有起家车轮子、毛家笔杆子、纳家苞谷子,张家酒坛子的说法。其中,毛氏家族人口最多。  毛志品就是毛家笔杆子的代表,他是迤沙拉毛家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永仁县医院工作。当在电视上看到我们来到迤沙拉采访的消息后,他也专程赶回老家,向我们展示了一方祖传的残砚。

  原来,毛家人向来重亲缘,只要分离,都留下信物,以便日后团聚。山西人喜欢摔锅认亲,毛家大多笔墨之人——也就衰砚台认亲了。虽然这方残砚至今仍未找到失散的另一半,但它也激励着毛家人关注着自己的来源,查遍关于毛氏族源的资料,只有迤沙拉毛氏这一支是彝族,这是为什么呢?  机缘终于来了,2004年,迤沙拉的村支书毛兴荣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  于是王文军专程走访了大姚毛家湾,得知大姚毛氏是从永胜迁来。这与韶山毛氏还是没有联系。但当王文君得知毛泽东的后人李娜曾于1997年来到云南永胜寻根的消息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这不正说明永胜毛氏是从江西迁来,而湖南韶山毛氏又是从永胜迁走的吗。如此说来,它们和大姚毛氏、迤沙拉毛氏不正是一家吗?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等到王文君将迤沙拉毛氏的家谱与大姚、永胜毛氏的家谱一对照,疑团终于解开了。

  毛太华,元末明初人,为躲避红巾军战乱,只身从老家江西来到了云南,并娶了当地的彝族少女王氏为妻,在云南安家落户。

  就这样,毛太华因军功从百户长升到千户长,又升到武德将军。等到整个云南平定之后,毛太华就跟沐英回南京庆功,并带走了毛清一和毛清四两个儿子,另两个儿子毛清二和毛清三则留在了云南。

  2005年7月份,毛兴荣带领着迤沙拉毛氏家族的代表,正式回大姚毛家湾认祖归宗,大姚毛氏也张开怀抱接纳了他们,这支在外漂泊了三百多年的毛氏游子后裔终于又回到了故乡。

  就这样,本是汉族的毛氏家族迁到了迤沙拉,并与当地彝族人通婚,几百年下来,也就变成了彝族。除了入赘改姓的规矩,里颇人还有三代换宗的传统,于是,到了的丈夫这一代,就不姓纳,又还宗姓毛了。

  漫步在迤沙拉的村头,我们突然被一阵悠扬的乐声吸引。循声而去,在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个小乐队正在演奏当地的地方音乐——谈经古乐。曲子的题目叫《炉香赞》,风格欢快、细腻、柔婉。猛然间我们意识到,在这西南边陲的云贵高原上,竟然飘荡着一股江南丝竹的味道?  再看他们的民族服饰,扣花帽,满身银饰,英丹士林布的外衣,又让人感觉这种装束中透着一股明朝遗风?

  更奇怪的是我们在寨子里采访,许多村民都自称是自己是南京人。

  循着这一线索,我们又去寻访起氏家谱,来到起氏家族最年长的起家应老汉家里。

  老汉所指的沐王爷是指明朝大将沐英,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招降逃到云南的元朝梁王未果,于是组建了三十万大军,任命傅有德为元帅,沐英、蓝玉为副元帅,兴兵征讨,史称洪武开滇。这三十万大军进军云南以后,很快消灭了元朝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全国。刘胜利,是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的所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迤沙拉里颇彝族的研究。

  实行军屯、商屯和民屯的政策,使得大批的汉族人分散在云南各地,并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根据当时明朝的政策,凡是落户到少数民族家中的汉族人,一律入少数民族籍。但他们的后裔都说自己祖籍是南京人。

  既然里颇人的父系祖先是江南人,必然也带来了江南的文化。这样兼容并蓄、交流融合的结果,就造成这里的民居有着徽派特点,服饰有明代遗风,而谈经古乐又具有一股江南丝竹的柔婉。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是什么样的一个柳树湾,能够容纳得下这么多的人口呢?

  在经历了若干次的民族融合,诸如内地民族的迁入、南丝绸古道上的马帮婚姻,直到600年前的洪武开滇,最终演化成今天的彝族里颇支系。

  这种解释,不正是对600年前洪武开滇时里颇人父系是汉族、母系彝族特征的概括吗?600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汉彝融合还在继续,同时他们又正经历一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位正在村里作社会调查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名叫周鹰鹰。她的老师郝瑞博士1988年就曾来到迤沙拉,十七年来,他们见证了迤沙拉里颇彝人的生活变化。

  如今的迤沙拉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当地也正准备在这里发展旅游,以往传统的农耕生活即将消失,迤沙拉的里颇彝族人又将面临新的变迁……

  今天的孩子们正用歌声表达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责编:红立

 


分享按钮>>“晏殊暨华夏笔都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启事
>>《祭祖父文》书于200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