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落三起,传奇商业巨子——董澄农

    中华董氏网 2012年8月22日 万家姓


董澄农先生,是喜洲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1890年生于大理喜洲,白族。他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抚养度日,读私塾时,见母亲极为劳瘁,便“力请辍学,以减家累”,来到舅父李执中开设“联发号”内当学徒。在商号里,他刻苦钻研业务而受到重用,常被委派到云南各地采办商贸,开阔了眼界。不久,升任“联发号”经理。1910年,董澄农在昆明等地,广交了社会各界名士。有钱时,他经常慷慨资助别人。在昆明独自开设“德润生”号经营进出口货物。滇越铁路开通后,他抓住时机,积极采办大理石及其他商品,经河内、海防运往香港、广州等地销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董澄农又从四川会理一带选购白铅,趁欧洲战争爆发后铅价上涨之时才出口,一时暴富。

1922年,董澄农又与国民党官员张子贞、马良在昆明、下关开设“同兴公”商号。还参与成立“天顺昌”商号,在昆明、下关经营棉花、棉纱、生丝、茶叶、药材、皮革、黄金等,事业日益兴旺起来。1924年,他因高价赊购鸦片而失败,“天顺昌”号亏欠倒闭。此后,董澄农与个旧锡矿的马云章在昆明、下关分别设立“万兴祥”、“万宗源”商号,但均以失败告终,因亏欠公款而与马云章被扣入狱。1930年,董澄农出狱后又变卖余资,独资开设“锡庆祥”商号,还在昆明开设余庆火柴厂,在会泽经营制碱,但都打不开局面,不久停业。这时候,董澄农已欠帐累累,帐台高筑,帐主盈门。但是,他从不躲避,变卖家具应付。有时候,家里没钱买柴烧了,他从不向人告贷,竟然拿起斧子,把红木家具、八仙桌、格子门等物劈开砸烂当柴烧,坚决不求人,不甘心失败。
1934年,董澄农了解到滇南一带所有产钨矿常与黑钨(即钨锰铁矿)伴生,冶炼极为困难,当时人们不知道它的价值,把其当废渣处理。董澄农将矿砂带到南京化验,证实这类矿砂中钨锑含量高后,董澄农亲赴香港推销。当时英国和德国商人,对此物颇感兴趣,董澄农一面在香港与英美资本家签定合同,一面呈请云南省批准。1936年8月由官商合办的个旧钨锑分公司成立,隶属云南省财政厅,从事采购个旧钨砂,准许自由出口销售,董澄农任经理后,以低价收购附近各厂的毛矿,进行擂碾淘洗,提成品位较高的纯净钨砂直接外销,年最高产量达数百吨,特别是1940年以前由公司自由外销期间,获利上百倍,董澄农也因此重又东山再起。
1939年,董澄农与上海施嘉干商议,由云南省财政厅资助资金三分之一,董、施二人各出资三分之一,筹建“云南大成实业公司”,先后在昆明市区及近郊筹建嘉农面粉厂、利工电石厂、农村纺纱厂、联谊钢铁厂、大昌营造厂、新成炼油厂及复兴亚水泥厂等工业企业。1940年8月起,各厂相继投产,生产面粉、电石、各种液体燃料、机油及亚水泥等产品供应市场。这时,董澄农不仅在昆明、重庆、上海、香港等地恢复“ 锡庆祥”商号;在缅甸、印度等地也开设商号,直接与英、美商家进行贸易。1941年,董澄农又和一些社会人士合资组建昆明商业银行,被推举为董事长。还投资成立澄和企业公司、云南实业银行、工矿银行、兴文银行、劝业银行、永丰银公司等,对推动云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大力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先后出资修建云大西郊医院、病菌学院、大理县立中学和大理图书馆;还设置大理县中学奖学金和助学金,捐助云大及女中开办经费;与严子珍倡建五台中学,捐资赞助中山学社、大厦大学及各乡村小学。并同严子珍设喜洲医院,修建镇川桥,大力捐款赈灾。慰劳将士,支援抗战。正当他准备再为民族经济发展大干一番事业时,不幸患病于1945年2月逝世,这使家乡父老十分悲伤,痛恨苍天为何嫉恨良才……
注:位于北门附近的董园是董澄农故居:建于四十年代的董家大院,吸收了中原和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小厦有廊,二楼均设回廊。连成了“走马串角楼”,精雕细刻的门窗,外加美人柜的玻璃,自备电力照明设备,建筑材料方面引进了钢筋、水泥。尤其在建筑技术上把白族民居推向了富有时代的新高潮,又不失白族民居的特色,成为白族民居建筑中,既有主人不断开拓创新的思想,又是一座中西结合的文化艺术建筑精品。
 


分享按钮>>中国人民解放军董氏少将名录
>>清朝举人、民国议员董雪桥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