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名人楷模】【田氏文化】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田琳

    中华田氏网 2023年1月4日 田慈孝



《中小学校长》2022年第12期 田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田琳,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非凡成就,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对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要靠人,靠人才。谈人才就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并在报告的第五部分把教育与科技、人才单列,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进行讨论,有着特别的深意和指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指引教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着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态文明等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发展格局。其中,人是关键因素,人才至关重要,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先,国家的创新发展靠高水平人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我们必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其次,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最后,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育成,都需要通过教育提供直接的支撑,离开了教育发展,科技和人才便成了无本之木。全面发挥教育在传播科技知识、自主培养各类基础性人才方面的条件性作用,深化发挥教育在生产和创造科技知识、集中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应用和创新科技知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发展性作用。顶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都是教育的再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改革,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靠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去作用和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哪里来?从学校来,从教育来。大量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奠基和支撑,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发展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事关新发展理念贯彻执行的力度和效度,也事关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更事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

  要发展科学技术,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无论是发展科学技术,还是进行人才培养,教育在其中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正是将科学和人这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并促使其向现实生产力积极转化,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和进步,如此,才能完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三)以人民为中心需要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领域,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有学上、上好学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体现。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教育成为重要的衡量和考量指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也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铿锵有力、落地生辉、任重道远。

  基础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环节。办好基础教育十分重要,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十分必要。不同教育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和要求不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公平的基础上优质,坚持基础教育公平性、均衡性、公益性的原则。公平性表现在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每个个体都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都有得到发展的机会, 都有成为优秀的可能,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均衡性表现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公益性表现在政府主导主办、教育普惠、人民受惠。

  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4%,如期实现普及目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普及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惠性幼儿园更多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农村地区的孩子营养状况改善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公平的基础上持续提供优质教育,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如何做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谋划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基础教育的事权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基础教育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科学合理布置学校规划,按标准化程度新建或改造更多的学校,使其达标升级。同时,加强区域内教师流动和校长的交流,统筹经费分配、教师统一学习培训教研、教学同步、文化同系、装配同标。通过名校办分校、托管薄弱校、合并学校、加盟校、统筹校、联合办学、对口支援、帮扶县域学校等形式开展集团化办学、学区办学,建立文化价值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科研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扩大优质教育的学位供给,为老百姓提供在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同时,积极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努力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形成特色学校,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比如,学科类、兴趣类、创新类等,更好地满足学生各美其美,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及教育者要响亮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手段。要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要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必须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必须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新人

  学校要进一步推动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落实落细各项工作,重点强化劳动教育,加强科学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国家针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薄弱环节,分别出台文件和完善制度。学校要严格执行和落实,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本着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任的态度,对国家发展负责任的使命担当,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人才需求奠基。

  (四)坚持完善和改善办学条件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持续增加投入,据2011—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0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连续1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下一步,要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不仅要大力加强公办园和普惠园建设,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大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要把经费用在教学设施改善,以及学校信息化建设上,特别是“空中课堂”及共享共用的教学公共平台的硬软件建设上,以信息化手段弥补当下农村优质师资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缺憾,经费更要多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五)坚持教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四有”且为学生“引路”的高素质教师,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支持、薄弱学校交流轮岗,扩大中小学中高级岗位比例,吸引和激励更多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大学生支教、对口支援等措施大力补充教师,让教师总量不足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持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与当地公务员收入基本持平,有的还略高于公务员,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提升。

  (六)坚持评价机制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前,分五批在29个省(区、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的是扭转片面强调智育、片面强调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国家成立教材委员会,对教材建设作出顶层设计,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也迈出新的步伐。同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双减”工作,着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党的二十大绘就了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向梦想远征的冲锋号角。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不移地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