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恩平甄氏源流初探

    中华甄氏网 2012年11月13日 万家姓


 甄舜河祖创业近八百年,走过悠长的艰巨路程,我们的前辈经受朝代兴替,民族纷争和社会的变替转折各种困难考验,开创基业,英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名流学士、巨富商贾、达官贵人,这是我们甄族祖先和后代的光荣。

  据史料稽查及历代族谱转録,目前多方面核实,恩平市聚居舜河祖的后裔现在分布村落:平石镇锦岗村(锦地岗村)、平塘村、深水村、石仔地村、新村塘村、榄坑村、平安村、牛仔颈村、赤基塘村。沙湖镇水楼村、沙湖村。良西镇方田村。江南镇塘上村。东成镇荷木坑村。大田镇牛潭村、下新村。恩城地区羲学村、西门村。总计分居七镇(城区)十八自然村(其间从恩平市迁居外地及省、港、澳、台、海外的亦不少人数)。

  公元一九九八年五月,舜河侨刊社常委会拟定《关于编修〈广东甄氏族谱〉(卷二)的意见》,并决定分九册编印各房系族谱。会后各房系宗亲纷纷响应,并积极地付之行动,在短短的几年间已基本完成分房系的族谱续篇出版。正因为有了族谱的延续及再深入作彻底稽查,兹将甄氏宗亲居住恩平市村落、人口、经济等概况记叙一二。

  恩平锦地岗村(锦岗村)的甄姓族人,是由台山霞坑房、八世祖越明翁迁来的分支。他生于明永乐三年(乙酉),娶妻汤氏生有一子取名云霖,越明翁卒于己未年五月二十四日,享寿三十有五岁,汤氏因生活所迫乃于明成化己酉年带子迁于恩平锦地岗村至今约五百余年,后由锦地岗村再分迁到平塘村各处,现在锦地岗村(属锦岗村委员会),已分开有石仔地村、深水村、新村、塘村四条自然村有288户,共1949人(包括迁居外地及省、港、澳、台、海外)。

  锦地岗村旧貌换新颜。近数年来,海外华侨与港、澳、台同胞及在乡宗亲们为了建设家乡,纷纷慷慨捐款,将村塘坦全面用水泥混凝土铺盖,路也直通325国道。又新建村委会大楼一座,锦岗学校教育大楼二座,还有公用厕所、篮球场等设施。随着文明村建设趋势,石仔地村、新村塘村、深水村也陆续将村容改变,不但村塘坦铺设水泥路面,而且村与村水泥路相通,来往十分方便。农田建设全面机耕,道路畅通直达田间,水利灌溉设施完善,也有防旱抗涝筹措方案。可谓之耕场条件好。村民生活提高,基本实现户户装上电话,富裕户还以摩托车甚至小汽车代步。农闲休息日,唱卡拉OK、打麻将、看电视,处处欢声笑语,呈现一片升平景象。

  十一世德耀祖之三子任吉翁,其赋性灵敏,甚喜宾客,善于贻谋,年方十八未及冠而经营创业,首是植果树几百枝,四时果品无不俱备,尤以荔枝为最,每到果熟上市所值得银佰余两,历传数代,其间三遭天灾,及至干隆年间,其果树犹存,正是前人种果,后人得福也。次建房屋在锦地岗村之北(即果园南边),自立村庄,创宅数巷,每巷四座,皆以青石为基,烟砖砌墙,村前开挖大塘一口,当时所养之鱼一年时间,每尾皆重数斤,后至大乱之年,其屋与塘,开始荒废。又在村侧西北,开有一小池,池中又砌一洗浴石级,皆是翁之功绩。

  二十四世广治翁,乳名炳卓,生于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终于公元1987年,岁次丁卯十一月,享寿七十七岁。公元1940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广州行辕张发奎部担任秘书参谋。抗日光复后,受权担任接收日军侵略华南总指挥官田中久一投降。抗日时我族五世日丽祖祠在广州被人侵占,他出面斡旋取回,为我族付出很大力量。解放后,往香港从商,公元1985年回乡欢度晚年。其时,目睹锦岗小学教学设备不全,解囊资助,品德高尚,受人敬重。

  平塘村是恩平市较大的甄姓村庄,也是甄舜河公子孙聚居恩平最多人数的地方,又是著名的侨乡。据清光绪十五年重修《广东甄氏族谱》记载:霞坑房九世云霖翁十六岁与母汤氏由台山霞坑迁居恩平县(市)先在锦地岗村立宅,后再分迁平塘村等地方,妣张氏生二子,长子朝信翁,妣黄氏无子,次子冈主翁,妣吴氏生四子,长子德辉、次子德耀、三子德彰、四子德胜,从此繁衍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自十一世起至三十世,开始自立世系字辈:德 邦 儒 纯 隆(叶)/ 经 传 世 守(子)奕 / 道 立 崇 广 厚 / 作 述 尚 贤 良。故与原霞坑房不同(世系不变,字辈区分而已)。平塘村自十一世分房世系:一房德辉、二房德耀、三房德彰、四房德胜、五房德高、六房德举、德实、七房德魁。

  鉴此,打开世系图观之,《广东甄氏族谱》卷二第六分册恩平(锦平甄氏家谱):明确了一房德辉、二房德耀、三房德彰、四房德胜是八世越明祖之后裔。五房德高是八世德信祖之后裔(详见清光绪十五年重修《广东甄氏族谱》霞坑房第六十页)。六房德举、德实是六世仁寿祖之裔。七房德魁是六世仁曰祖之裔。

  据旧谱记叙:

  

  德举祖当年在肇庆府做房科时,德耀祖养猪乸,雇一外姓人做工,每逢猪乸走浪(发情),多是叫工人往六湾村李姓寡母婆处租赁猪公回去可种,事毕又送回去,历年无异,寡母婆亦信之。不料最后一年,该工人因事被撤职,心怀不轨,乃往六湾讹称东主着来租赁猪公,李婆不知其被撤职,将猪公交其带走,骗卖他方。德耀祖并不知情,李婆以时间已久,乃亲身来向德耀祖讨还猪公,德耀祖乃将工人已辞工,亦无租赁猪公之事清楚说明。李婆以无凭据入涉,遂知她年老,全靠养猪公为生,今失所靠,顿感仿徨,行到扫管岭(锦地岗村边),自缢于松树下。从此与六湾村人打起官司,但当时清朝律例,人命案极为重视,故德耀祖在县败诉,再上诉到肇庆府,德举祖念同宗亲情,尽力斡旋,乃得解决。事后德耀祖感恩图报,衷心恳请德举祖兄弟迁返平塘村居住,并划定由中间巷水井至南边村头之地段,为其后裔居住,又齐集在七世从敬祖祠,焚香点烛,祷告祖先立下誓词,后代不得岐视,如违者则不昌,故安心而居平塘村。

  

  平塘村地处恩平市中部,靠近325国道广湛线公路右侧,交通非常方便(相隔恩城镇、东成圩、圣堂圩同是约八至九公里,成为鼎足的三个圩镇)。全村现居住甄姓人共四百一十户,有一千三百一十九人,其中劳动力八百六十人;据不完全统计,迁往各地及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地区也有六百零八户,有二千三百多人。该村东西两向自然形成船状,南为村头北为村尾,共分“牛掏”、“鸡恋”、“西宁”、“西康”……等八个闸口出入,另有平昌里、平岗里两条小村,原属该村管辖。解放前,国民政府在该村设有“平塘乡公所”。

  在村尾闸口内左侧,以前有间杨桥水庙,年间香火鼎盛,门口有棵参天木棉树,逢春盛开大红花,分外夺目,增添不少浓郁风彩。古庙右侧有一条弯曲的小河,河上建有三驳六板花岗石桥,闸口有座牌楼,横额上题:“杨桥水庙”,两侧楹联:“杨柳低垂堪驻马”、“桥梁高拱可停车”。全村耕地面积一千五百多亩,还有南北两个大竹园,面积达三十多亩,村民利用河边及闲散边角岭地种植广宁竹,村前村后开辟大幅果地,大大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另外,还有二口大鱼塘,近年又新开发鱼塘二百多亩,大力发展广种经济作物,种下莲藕二百多亩及桑田六亩多,农民利用石场之便,大搞运输业,村民收入提高了,村容也大有改变。由于人口的逐增,该村向村外延伸扩建房屋二百多间,总建筑面积约二万多平方米,有的较富裕村民住上三、四层华丽高楼,全村实现电器化,用上液化石油气,装上家庭电话,买有摩托车、小汽车,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近几年还形成了一股“出国热”。

  全村东西二向塘坦,全部铺上水泥路,全程达八百多米长,厚度达二十多公分,宽度六米至十米不等,还有一条平塘大道,直通325国道,两旁种有风景树,接口处建有一座宏伟的牌楼,横额:“平塘大道”,两侧楹联:“平冈筑路引出千秋盛,塘柳生春赢来万代昌”。

  同时,该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建有一间二层高平塘村办公楼,近几年在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与在乡宗亲的共同努力下,集资数十万元,在该村建有老人中心、肇保文化馆、康宁文化中心,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每逢过年过节,村里锣鼓喧天,有文娱演出、放电影及体育节目,还有醒狮及五彩烟花等活动,十分热闹。

  公元1986年,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和家乡宗亲共同捐资三十多万元,新建成一座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设有八个课室,可容纳四至五百学生的学校,并由江门市教育局何适莹局长题字:“平塘乡小学”。经过緑化美化校园,使学校成为园林式小学,为甄氏后裔及附近村庄适龄儿童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为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后来又在村头扩建一个面积一千四百九十五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设舞台及球场,还配上夜光灯,丰富了人们的文体活动。

  公元1945年,日本侵华失败,投降前夕,平塘村曾发生一场与日本残兵败将面对面交锋的战斗。当时有百多个日本鬼子已占据毗邻的陈姓沙安村,进行着烧、杀、抢的三光洗劫。其时,平塘村住着约三十多个在饥荒年无家可归年龄六、七岁至十二、三岁的难童,由一位化名“黄矮虎”的黄寿源师傅为领队,成了此次战斗的通讯员,据侦察情况,已知这批日本鬼子决定向平塘村延伸魔手,勒令强抽猪、牛、鸡、美女供其享用。鉴此,村中父老以甄崇勋、甄聘立、甄立侃、甄敬立、甄崇弼、甄崇作……等为首聚议决定组织一支强大抗日队伍,凡是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男丁,一律加入抗战,枪械不论公家或私人,全部纳入抗日队统一使用。在村之外围深挖护身沟,每个闸口分工派专人防守,全村老少妇孺尽行疏散,离开家门。迨至七月刚收刈完成,某日,占据沙安村的日本鬼子分东、南、西三路,从广阔田野向平塘村大举进攻,平塘村抗日队配备土枪土炮,则利用禾梗草堆、黄麻地、芋垄等地方作隐蔽,并分配甄崇普、甄沛林、甄爵荣这几位高大威猛且力大如牛的兄弟扛着土炮在战场轮逥转战,土炮响声如雷,弹似冰雹,暴雨般飞向日本鬼子群中,进退反复多次,愈战愈烈。最后集中火力转战到向西处,双方对垒三四个时辰,平塘村抗日队眼看弹药将打完,力战不能,无奈效仿孔明“空城计”大开闸门,每户有意敞开宅门,家中杂物零乱,日本鬼子进村后,鸦雀无声,只见一位老体龙踵而神态若定的聋哑老太婆(甄树源之母),与其对话,犹如鸡同鸭讲,日本鬼子生性多疑,心惊胆颤,撤出村外东张西望,逗留片刻,就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离去。此一战役,未算大获全胜,但也智退日本鬼子,避免村中被洗劫之灾,值得平塘村人引以自豪。

  据稽查:平石镇榄坑村是由十九世子进祖从平塘村迁徙在此立村,距今约有一百七十多年,有35户,共157人。平石镇平安村是由十八世奠世祖从平塘村迁徙在此立村,距今有近二百年,有18户,共88人。恩城地区义学村是由二十世奕叶祖从平塘村迁徙三坑村后再迁徙义学村居住,距今约有一百五十多年,有16户,共62人。平石镇牛仔岭村是由二十三世崇合祖从平塘村迁徙到此居住,距今近八十年,有3户,共6人。良西镇方田村是由二十一世道洁祖从平塘村迁徙在此立村,距今约有近一百三十年,有17户,共72人。江南镇塘上村是由二十世奕庭祖从平塘村迁徙到此立村,距今约有近一百三十年,有10户,共39人。另外,台山市海陆村是由十八世世乐祖、世进祖从平塘村迁徙在此立村,距今近二百年,有53户,共223人。还有,十八世世锡祖从平塘村迁徙大良城居住,但至今多方面稽查而下落不明。

  平石镇横龙岗村,源自甄舜河公石海房第六世广遂祖。由于九代单传,直至十五世对恋祖带着三个儿子从开平县(市)仙塘地区锦屏村(现属开平市沙塘镇管辖)迁徙到恩平县(市),在现在横龙岗二公里范围之内。曾四次选址迁徙,初选南蛇岗,再选龟仔山,又再选狗山脚(以上均是土名),至今旧迹尚存。最后选定一个小山岗,土名横龙岗,立村至今,村名亦顺应而曰:“横龙岗村”,该村坐东南向西北(坐丙向壬兼己亥),背靠小山岗,前绕小河流,周围有大片良田,地理环境较好,立村距今约有三百五十多年。

  后来,石海房第六世广安祖的后裔十九世球祥祖带着三个儿子也从仙塘地区锦屏村迁徙到恩平县(市)横龙岗村定居至今,距今也有近二百多年,全村人口有所增加。据家谱记载,从清道光三十年(庚戌年,即公元1850年)起,由二十世开始,子孙昌盛,置有田园产业,在荷木坑置田几十亩。二十世启祥祖带三个儿子从横龙岗村迁徙到现在的东成镇荷木坑村定居,距今约有二百多年,有8户共27人(有部分外出广州等地,未能稽查)。二十世国祥祖带三个儿子迁徙广东省阳江市那龙镇分界龙村定居。

清末、民国年间,横龙岗村因姓小人稀,其时,全村只有两户佃租40亩边远的沙底瘦脊的望天田(靠雨水开耕),村民为生活所迫,无奈外出谋生,从事做长工、打短工、理发,妇女上山割草,石塘担石头,逢农忙季节替人割禾插秧,有的远涉南洋、香港,过着背井离乡的飘流生活。此时村中人烟稀少,房屋破烂,塘基崩塌,村路巷道凹凸不平,到处杂草丛生。尤其是公元1941年至1943年社会霍乱流行和饥荒年,该村饿死病死十多人,又遭贼劫,被迫卖儿卖女,家破人亡,鳏寡孤独的一片凄凉景象,惨不忍睹。

  解放后,村民有了耕地,生活逐渐改善,甄姓村民有从事经商、教师、律师、工程师、搞科技、办工厂、当工人等各种职业。村貌也有很大改变,建有200平方米的文化室(原是灯寮),100平方米的禾场屋,塘坦、村道铺设水泥混凝土,塘基砌建围墙,村周围緑化,建有篮球场。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全村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更多,该村现有84户,共346人(包括香港43户190人,海外5户27人)。

  沙湖镇水楼村位于距北面沙湖镇政府所在地沙湖圩约3华里。水楼村奉舜河公之七世良德祖为开村先祖。据古谱载: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先由石海房七世良德祖之长子(八世焕公祖)携子孙从开平市仙塘(现是仙塘镇)初迁徙恩平县(市)沙湖那歧。次年,七世良德祖之次子(八世庸公祖)携子孙又迁至靠近那歧之打鼓岭,后来原地立村,取名“水楼村”,距今570多年。

  水楼村南面是丘陵山地,前面是开阔田野。先祖经过60多年的辛勤耕耘,无奈土地较少,于是在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焕公祖之裔孙(十世松久、松佑)举家迁徙高州电白县,但至今无从稽查,下落不详。后来原水楼旧村延伸扩建有兴仁里、联兴里、新明里,现在统称“水楼村”。

  水楼村立村伊始,基本上以农业为活,闲时亦以织竹器为业。至鸦片战争后,村中甄姓人开始远涉重洋,赴美国和中美洲、南洋等国家去谋生。由于辛勤拼搏,生活逐渐富裕,也建了不少新屋,当时人称“水楼村”为“财主佬村”,因此也引起贼涎三尺。为防卫计,先辈在村四周加建围墙,村中建起几间碉楼,高达四、五层,制高点设有探照灯,更夫轮值巡夜,窃贼也未敢贸然进村行劫。谁料民国初年,纲纪未彰,盗贼四起,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初六晚,贼匪百余人蜂拥而来,但乡民亦早有防备,迎头痛击,奋勇鏖战数小时,当场毙匪数名,贼狼狈而逃,但国臻公、合基公也遭贼杀害,幸村中财物保存无恙。后劫匪纠集外地著名匪首张有兴、大笠烟等约七百余人,旗帜二十余杆,以牛路水村人做引线带路,至六月十五日早晨六点钟,贼匪蜂拥入村,声势浩大,因寡不敌众,水楼村被洗劫,贼掳男丁九名,由沙湖洞直往尖石、和平地方而去。适其时船头石甄祝三受任恩平县县长,知晓事件发生于甄姓村落,连夜发令围捕,一方面上告肇庆一方面包抄牛路水村,追回赃物数担,送回各户认领,逮匪三名,当场枪决,以伸民愤。又至七月二十七日,贼再纠集八百余名,举旗集队,早晨四点钟由沙湖圩而来,村人见贼势浩大,男女尽逃走。贼盘踞在村一日一夜,将此村作为营地,又去攻打莫姓村,亦焚劫三、四村落。时闻圣堂有济军三十名,即往请救,甫于凤山处,贼已接战,鏖战数小时,双方均有伤亡,济军弹尽,被迫散走败回圣堂。适有宪兵自蒲桥上恩城,即展开攻击才败退顽贼。后村人回家,见家私谷物尽行被贼抢清,猪鸡牛羊尽宰无存,叫苦连天,斯时无奈之下,数十家迁出新昌尾租铺居住,年余闻地方安静无事,然后回村。被贼掳去男丁候至数月,花钱三千余,方可赎回。略计被贼数次洗劫,村民经济损失不下十万之金。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一股日本败寇,从开平四九、杨桥而来,攻占沙湖圩,某天中午,日寇大摇大摆而至,企图抢掠水楼村,当来至离村200米左右的水闸处,被村之壮丁以水埒堤基作掩护迎头痛击,开枪打死二名日寇,迫使日寇掉头逃回沙湖圩。不久,日寇宣布投降。

  水楼村的前辈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在良德祖祠建起“培智小学”至使人才辈出,立村以来,涌现出不少教师、校长,被誉为“教师村”。现在,村中不少甄姓人当上科局级以上干部和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有些还当上到副厅级、正县级、正处级干部。村人文化素质提高,也带来了民风淳檏,试看兴仁里闸阁楹联:“兴诗立礼,民俗淳风”,所以村里自从抗战时期以来,都建办有“八音班”、“培智剧社”、“篮球队”、“武术队”等,长期开展文体活动。因此,开放改革至今,历届党委领导都选择以水楼村为蹲点,以点带面开展示范工作。

  水楼村出国谋生的人日增,遍布北美和中南美、荷兰、英国、南洋、香港、澳门等地,尤是赴委内瑞拉较多。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在乡老板热爱家乡,捐款搞好文明村:修建良德文化室、自来水塔、公厕、水泥塘坦、巷道、塘基护栏、闸阁、凉亭、环村路、球场、路灯,使村容焕然一新,增添几分秀色。据不完全统计,全村241户1288人(包括海外661人,港澳129人,外地134人)。

  沙湖村乃石海房第十一世耕渔祖的后裔(十八世毓文祖)及第十一世月轩祖之后裔(十八世绍昂祖)约在190年前携部分子孙由水楼村迁徙沙湖村,地处沙湖河南面,与沙湖圩隔河相望,改革开放以后圩镇扩大,沙湖村周边几乎是沙湖圩镇住宅,俨然是沙湖镇之“河南区。”

  沙湖村下游建有水坝,用以灌溉,故旱涝保收,从未发生水浸村现象,也有“莲花村”之称。沙湖村解放前基本以农业为主,也是地少人多,收入有限,农闲兼做编织竹器和打短工维持家计,稍有文化就做教师养家糊口。上世纪40年代抗战中期,村中甄灼尧公在教书中参加革命,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公开以甄棠之名字开展革命斗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下功勋。解放后,民政部门还为沙湖村挂上“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光荣牌匾。据说革命老前辈吴有恒同志着的《山乡风云録》书中之林校长,就是以甄灼尧公为人物原型塑造的典型。

  解放后,村民勤劳生产,以科学技术化去耕植,不断获得丰收,历来位于镇级生产队之首。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向致富道路迈进,村里把握好时机和发挥靠近沙湖圩镇之地理条件,建有20多间铺位出租营利,仅此项收入每年就有10多万元,因而有充裕资金搞好文明村建设。近几年村民陆续远赴海外发展,目前在村中约有76户462人迁海外,其中多半数遍布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及荷属岛国、美国等地。亦有部分村民个体经商,现在经济收入提高了,大家积极捐资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发展。现在沙湖村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水泥塘坦,备有灯光球场,大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村中鱼塘扩阔加深,四周竖立钢管护栏,实现巷道水泥化。晚间电灯通明,村旁植树緑化,村闸建有高大雄伟的牌楼。村容雅丽,不时引来过往人士在村中参观,拍照留念,几乎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村里更注意改善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实行医疗费、水电费均由村里按规定负担,对60岁以上老年人颁发生果金,每年还组织老人、妇女等在有关节日到外地旅游参观,扩阔视野,大家同声赞誉,现在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增进,体质刚健,有诗为证:“沙溪莲茂英才出,湖坊人康事业兴。”

  赤基塘村是石海房第八世庸公祖后裔(十八世毓光祖)约于公元1815年从水楼村迁徙,距今已193个年头,属平塘村委会管辖,相隔325国道仅有400米,交通方便,全村现在37户,157人。

  赤基塘村土地瘦瘠,土质呈赤色,赤基塘也因此而得名。以前没有水利设备,望天田多,生产生活极度困难。在公元1943年大饥荒,村里有三户人家全饿死,惨不忍睹。更因地势较低,一场大雨也受涝被浸,村里没像样房屋,多以茅草盖成简陋房屋居住。为了生计,多数人除务农外,还编织竹帽为业,其时,经济贫困。解放后,公元1958年恩平建起了锦江水库,有了水利灌溉,村民积极开挖水沟排涝,平整土地,深耕细作,技术改良,做到旱涝保收,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后,村民有的经商,有的务工,有的搞运输业,经济逐渐富裕起来。有的迁居恩城建屋,村中也增建10多间楼房,大家着重村里环境改善,共同筹资30多万元搞好文明村建设,铺筑一条300多米长的水泥大道,与平三村连接并直通平塘村委会;又铺筑一条400多米长的水泥大道直通325国道,出入相当便利。村侧扩阔鱼塘,修整塘基,砌上护栏,铺好10米宽的水泥塘坦巷道,装上路灯,电灯通明。还建有100平方米、高二层半文化楼,建有篮球场。村旁植树緑化,村内设花圃,成园林式家居环境,提倡人人注重环保,讲究卫生,公元2005年荣获广东省“环保生态示范村”的光荣称号,与同获此殊荣的歇马村同时挂牌。

  大田镇牛潭村是石海房第十七世圣远祖由开平迁徙,距今有250多年,现有21户,95人(12户53人已迁徙外地)。

  大田镇朗北村委会下新村是石海房第二十二世永和祖由牛潭村再迁徙,距今也有125年之久。现有25户,128人(15户72人已迁往外地)。

  综上所述,可知恩平市(县)的甄氏族人是来自甄舜河始祖之四大房的霞坑与石海二房后裔迁徙而来,距今约500多年,这是一个真实历史。我们作为甄姓氏族的一员,务必紧记祖先的艰苦创业精神,大家同心同德,发扬天下甄氏一家亲的团结精神,努力奋斗,迈开大步走向富裕文明的明天。

  笔者所写是走访恩平甄氏居住村的前贤先辈取得资料,及参考《广东甄氏族谱》卷二各分册,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望宗亲阅后指出不足与错误,以求改正完善之。


分享按钮>>湘西甄氏族系
>>当代文艺家、诗人、辞赋家常长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