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一老兵单车骑千里寻班长 失去联系已25年

    中华松氏网 2012年11月23日 万家姓


17岁,当兵入伍他时,稚气未脱,什么都不会,每天都想家,是老班长的帮助,让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自1988年以来,他与老班长失去了联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思念如刀撕割。今年9月,他骑着单车辗转千里,终于找到了老班长。

老班长的帮助,让新兵蛋子长大了

1978年冬,松滋新江口的周杨松刚满17岁,从未离开过家的他要去河南漯河当兵了。

初到漯河的新鲜感,在一段时间后没有了,周杨松茫然无措,因为想家常常哭鼻子,甚至还想过当逃兵。这些,老班长张西亭都看在眼里。

张西亭是河南南阳人,虽只比周杨松大6岁,但什么活儿都会。周杨松不会洗衣服,张西亭一边帮他洗一边教他,那时没有被罩,被子要 用针线缝,每次都是老班长一针一线帮他缝好。

想家时,老班长就和周杨松聊天,聊他们各自的家人,聊男儿有泪不轻弹,聊男儿迟早要离家闯四方,这些让周杨松开始慢慢面对新环境。

周杨松说,老班长像大哥一样,帮助他把工作和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如果没有老班长,他真不知道能否坚持下去。

失去联系25年,知命之年去寻他

1981年,周杨松退伍回到松滋,年后,4张西亭也退伍回到家乡一家麻纺厂上班。这之间,两人一直有联系。

1988年,周杨松联系不上张西亭了,辗转得知张西亭工作的麻纺厂解体了,张西亭下岗回到了农村老家。这些年,周杨松一直记挂着老班长,他多次让河南的战友打听,但没有结果。

五十知天命。这些年,周杨松找到老班长的想法更加迫切了。他是个单车爱好者,骑行过不少地方,他想,为何不骑着单车圆梦呢?

一名车友非常支持他,人相约着上路两了。今年9月7日,他们带着背囊,顺着30多年前的记忆,到河南寻找老班长。

中风吐词不清,见面一句清晰问候

首站便是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张村镇麻纺厂,这是老班长工作过的地方。但该厂解体多年,只有遍访镇上的老人。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不少麻纺厂的老工人,其中两名老师傅说,有个叫张西营(谐音)的职工,但已去世10多年了。

虽然不能确定,但周杨松极度失落。晚上,他和车友在镇上一家面馆吃面,一对夫妻看到他们穿着“荆州”字样的骑行服,便上前搭话。

得知两人是来找麻纺厂老职工后,夫妻俩笑说他们找对人了,原来,夫妇俩的父亲是麻纺厂的老厂长。

夫妇俩连忙打电话给父亲及众多麻纺厂职工询问,但是得到同样的答案:有一个名叫张西营的,但许多年前已去世。

夫妇俩见周杨松非常难过,便帮他到派出所查人口记录,这一找给周杨松带来了希望:张西营是张西亭的弟弟,确实去世10多年了,但是张西亭还在。

夫妇俩辗转联系上了张西亭所在村的村主任,然后拿到了张西亭家的电话。电话打过去,周杨松万分激动,接电话的女子说,她的父亲张西亭在河南漯河当过兵,也在麻纺厂短暂工作过,正是他要找的人,但是父亲中风了,吐词不清,没法接电话。

25年的思念和激动之情,让周杨松彻夜未眠。第二天天一亮,他就出发了,多公里的山30路突然间漫长而遥远。

路口,一位老人头发花白,周杨松一下就认出了老班长。老班长口齿清晰地喊了一声:杨松,“你怎么找来了……”说后便泣不成声,两人久久相拥。

25年的思念,终于在10天的寻找后有了结果,一路上人们的帮助,让周杨松暖意融融。见到了久违的战友,更让他感叹天遂人愿。
 


分享按钮>>传说宋代从山东入闽'泉州稀有姓氏'公氏:
>>松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