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侯氏不同时代的侯安国

    中华侯氏网 2013年10月30日 贵州侯尚培


    侯安国(1878—1948),字盘卿,马岭村人。8岁入塾,15岁中秀才。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尤喜《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有一定造诣。清末,渴求新学,入县高等学堂。苦读3年,学得天文、历算等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被聘为县立模范学堂语文教员、堂长,兼教高等学堂历史等课。后两校合并,继任主任教员。安国孜孜不倦,力求上进,于民国十九年(1930)、民国二十三年(1934)两次全县小学教员甄别考试皆名列第一。民国二十年(1931),为整顿女子两级学校校风,遴选安国为校长。安国在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力整校风,时间不长,校风校纪井然有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34年全县小学毕业举行会考名列第二。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侵华,女子学校停办。安国满怀抗日救国热情,毅然入山,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担任抗日民主政府驻平川办事处副主任。做平川联络工作,收集情报,运转粮秣,为抗日救国积极工作。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安国任城内小学教员。被阎锡山政权遣散回家。安国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病逝。     

    侯安国(生卒年不详),明雄县(今属河北省)人。1578年(明万历六年)任莒州(今莒县)知州。在此之前,莒地钱粮无正户,县将每牌钱粮任务分到每牌的乡长去完成。因按户而不按土地多少缴钱粮,无地或少地户无力缴纳钱粮。许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一时狱中人满为患,致使民怨沸腾,被逼逃亡者不计其数。“蓬蒿四十里,村舍两三家”,莒州境内一片凄凉景象。安国到任后,力除此弊。首先将因拖欠钱粮而拘禁的人犯全部释放,积极招抚流亡,散给种子,让人民耕种,因此流亡四乡复业者甚多。然后行“均丈法”,即对全县土地重新进行丈量。将每户的土地亩数弄清楚,再按亩发给田票,农民照票缴钱粮。同时废除不合理附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减,开始安居乐业。安国在莒善政很多,而新赋法为莒人造福最大。     

    侯安国(梅州乡贤)(?-约1279),本籍福建宁化。据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谱》记载,他是宋代理学名家侯仲良(字师圣)的八世孙。侯安国登南宋淳祐间(1241-1252)乡贡进士,旋即于宝祐(1253-1258)初任梅州教授,掌管生员的教育、课试等。他刚上任,就遍查本地史志文献,得知梅州风俗醇美,“民勤耕织,士敦诗书”,为之惊喜。当了解前代名宦刘安世(刘元城)于哲宗时谪居梅州,在城内创设书院,亲为讲学,梅州文教从此发轫,遂顿生敬意,择日从学宫的教授署,到相距仅半里的元城书院视察;然后往城区周边巡视,借此了解民情民风。他看到梅州“地僻人稀,风俗淳美”,大为歆慕,于是举家落籍梅州,定居于城东攀桂坊。他担任梅州教授尽心尽责,开经讲学,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梅州子弟入学读书,使得原本“僻处岭南、经学草昧”的梅州“文风日盛”。他尤其注重以春秋大义教授生徒,培养出了南宋末年十二岁就考中进士的诗人、追随文天祥抗元的英雄志士蔡蒙吉。就在元兵南下,世事纷扰之时,侯安国辞世。       

    侯安国对素有“文化之乡”称号的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文化形成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是继南朝名贤程旻、北宋名宦刘元城之后的又一位卓越乡贤。在他兴起文教之后,梅州(清代时设为嘉应直隶州)人文蔚起,科甲取士的时代,梅州籍的士子的科考成绩雄贯岭南,尤其是清代乾嘉年间更创造了乡试“五科五解”的奇迹,即连续五科乡试全省第一名(解元)均为梅州士子,梅州也被称为“人文秀区”,被郭沫若赞誉“文物由来第一流”,这样的成就,可以说离不开侯安国在任教梅州时的竭力奉献。[1]他生活过的州城城东“攀桂坊”,后世也人才辈出,一隅之地就产生过进士17名、举人92名,更涌现了晚清政治家、爱国诗人黄遵宪,世界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等等著名人物。[2]因为侯安国对梅州文化的贡献,清顺治十一年(1654)由礼部奉旨崇祀为乡贤,请入县学乡贤祠春秋配祭。他的事迹在清代《程乡县志》《嘉应州志》和《广东通志》中都有专门立传记载。     

    侯安国在梅州落籍开基,成为梅州侯姓的开基一世祖。他的后代也人才辈出,在近现代,涌现出了现代林业教育先驱、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侯过,国民党中将侯志明、侯梅、侯志庆,少将侯又生、侯声,外事活动家侯桐,原羽毛球国家队教练侯加昌,原新加坡国防部长侯永昌,原武汉大学校长侯杰昌,国际著名电影导演侯孝贤,等等。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大家谈:朱元璋为什么删《孟子》?
>>【侯氏文化古迹】梅州教育先驱侯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