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久岳:清华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华司氏网 2008年11月20日 司氏龙云


            

 国务院新闻办政府发言人培训班主讲 司久岳

        司久岳 教授、高级记者,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执行主任,国务院新闻办政府发言人培训班主讲,研究方向为高级(英语)新闻采编。拥有长达17年的新华社记者生涯,先后任新华社国际部发稿中心副主任、新华社洛杉矶分社社长等职务,多次随同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并策划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其杰出的记者生涯、丰富的报道经验积累形成珍贵的新闻宝藏,为他课堂教学提供了无数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其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75年湖南大学英语系毕业;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采编专业毕业,获法学硕士;
  1988至1991任新华社国际部欧美新闻编辑室编辑;
  1992年至1996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记者、主任记者;
  1997年至2002年先任新华社国际部英语新闻编辑室和欧美新闻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后任新华社国际部发稿中心副主任兼网络新闻编辑室主任、高级记者;
  2002年至2005年任新华社洛杉矶分社首席记者;
  2005年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课堂的引领者

——记我的老师司久岳
●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雪冬

  战火销烟中,他用迅捷的文字,如划破长宵的利箭,向世界传递海湾之争、伊拉克角逐的惊心动魄;政治舞台前,他冷眼看风云,踏实勤勉的记录下中国崛起的每一个脚印;好莱坞片场众星璀璨、奥运会赛事高潮迭起,他以一名中国记者的视角见证了所有熠熠生辉的瞬间。行者无彊,言者无畏,新闻与传播学院司久岳教授,怀着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永不言退的热情,诠释着一个高度浓缩的精彩人生!
  曾经波浪迭起,如今荣辱不惊!

  我眼中的司久岳老师

  印有“萨马兰奇”签名的烫金奥运证书上赫然书写着“司久岳 ”三个字。看到这张照片,全班哄堂大笑,同学们私下交流着说:“司老师用PS做的吧。”
  “老师参加了什么项目?”
  “难道是跳水、篮球……”
  在同学们的笑声和猜测声中,穿着褐色西服的司久岳老师理了理衣领,脸上带着笑容,然后手指着那张奥运证书说:“不,那就是颁给我的。”
  看到同学们惊讶及羡慕的眼光,司老师继续着今天的奥运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课程:“参加奥运会的有两种人:运动员和——”“ 裁判员!”有同学立马接话到。他顿了顿,摇了摇头,脸上仍然保持着笑容,再次指着证书照片说:“是记者。”
  紧接着,他走到电脑旁点了一下鼠标,投影仪上出现了一组数据,显示在悉尼奥运会期间,记者人数是参赛运动员的两倍。司老师踱步到同学中间,边走边说:“奥运赛场上有两种竞争:体育赛事的竞争和媒体间的竞争。为了奖励所有记者的辛苦劳动,我也和奥运会各个项目的前6名一样,拿到了这张印有萨马兰奇签名的证书。它是我们记者的荣誉。”听了老师的讲解,疑惑的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这里便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3班高级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课堂,司久岳,是课堂的引领者。
  ……
  五节课程,内容涉及突发事件、娱乐、战地新闻、体育和奥运会等专题写作。司久岳,这位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洛杉矶分社社长,从这学期起,正式成为高级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老师。
  “司老师真朴实,上他的课可有意思了。”一位同学下课后说。
  “同学们再见。”司老师挎着自己的黑色公文包,向下课的同学打着招呼,脸上的微笑一直没有退去过。

  全才记者

  “做记者能够拿到邀请函,免费去看电影首映”,他微笑着说,“但是娱乐报道不等于庸俗报道”。
  “我是没打算当战地记者的,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时候,新华社的记者纷纷报名奔赴战场,我没有报,”他淡淡地笑着说,“只是原本该去的人护照过期了。”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比赛,也是记者的比赛。”他指着ppt上那高过运动员数目的记者数目说,“这是萨马兰奇亲自颁发给我的奖状”。投影上显示的是一张类似于运动员的奖状。
  他就是司久岳,前新华社纽约分社首席记者(社长),在课堂的大多数时候,司老师都是嘴角稍稍扬起,带着微笑,常穿一件蓝色衬衫,一条西裤,脚上穿着一双棕色皮鞋。他做的课件也是一律蓝色背景,白色4号宋体字。他这学期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新闻采写课的老师。
  “司老师的经历可丰富了,人也特别温和谦逊,做事特别认真,对学生特别好”。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党委书记王健华老师眼睛笑成一条线说。在google上输入“司久岳”的名字,可以看到司老师报道的领域涉及时政、体育、科技、财经、国外政治、文化娱乐、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国际部的记者的特点就是什么领域都报道。”司久岳老师在电话接受采访时说。
  “我现在有办公室了,没事就会在办公室里,你们可以随时过来找我”。在课堂上,司久岳老师一边整理着手中的作业,一边说。他手里拿着60多份同学们的课堂作业,同学们交的是电子版,他把大家的作业都打印出来,每份作业他都用铅笔密密麻麻地做了记号,最上面是一个分数,下面有用修改符号修改的错别字、标点符号,还有一条曲线划出一个句子,旁边批注“提到911,好,加分”,或者“信息不准确,减分”。“每份作业我都会看两三遍吧,不知道这样批改同学们满意不满意,还需要不断磨合吧。”司老师说 。另外,他每周有三次课,每次课都会抽出2-3天的时间准备,“把 市面上能买到的和这次课内容相关的书籍都翻一遍,再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同学们讲。”
  “我希望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后能够很快赶上甚至超过单位里其他记者,脱颖而出的人;另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司老师谈到对于学生的期望时说。
  

 


分享按钮>>全国第九次鲍氏文苑座谈会暨鮑辉纪念馆庆典圆满结束
>>司仲敖:原台北大学副校长、中国语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