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网新闻】温文茂和他的四支笔

    中华温氏网 2014年11月28日 红网


                                       毛笔:舞出心灵的律动


  因了我父亲的缘故,我在80年代就认识温先生,那时候他还在上杭的一个农村教书,经常在节假日怀揣一沓在各式材质上书写的大大小小的作品进城找书法前辈请教,态度之虔诚作品之灵性令圈内人士惊诧。后来工作调动进了城,书法技艺也突飞猛进,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并获奖,如今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龙岩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杭县书法协会主席。


  温先生在《温文茂书法选》自序说,“我的书法启蒙得益于家族崇尚一手好字。用毛笔开药方的七叔公、当教师的父亲、叔叔都写得一手好字。童年时代,我常常看他们写春联、写请柬,看他们在风车、斗笠、箩筐上写写`某某某置`、在谷仓上写`五谷丰登`、在猪圈上写六畜兴旺`等等。耳濡目染,那份墨馨丰盈了我的童年……”,个人认为,童年的耳濡目染只是一种启蒙,要出成就还是要靠后天的勤奋和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书法是一项抽象的艺术,要成就一定的高度还需要对这门艺术的深深感悟。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文史哲美,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字外功夫为他的书艺插上双翅。就书法而言,他涉足楷书、行书、隶书,由博而约,互为促进。这些年,他还注重艺术上的对外交流,与海内外书家广泛联系切磋,在台湾举办展览,在印尼开办书法讲座……因而,他的书法艺术有了新的境界。温先生说“写字如独饮”,说“把字悬于墙上/猛然发现/那是我的影子/深沉地注视着我/邀我干杯……”,也许这就是温先生的一种书法感悟吧。不是每一个写字的都能成为书法家,在上杭我认识不少的书法人,但是能达到温先生这种艺术成就的寥寥。



                               筷子:创造性的书法运用


  筷子,是中国人最最常见和常用的生活品。很奇怪的,温先生把筷子当笔来使用。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温文茂筷子书法现场表演及作品展”在福州举行,吸引了许多书法大家和爱好者怀着疑惑的心情前来参观,展出引起了书坛的轰动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名宿佟韦称赞其为“书法大餐中的风味小吃”。随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多家海内外顶级媒体对温先生的筷子书法进行了专题报道。可以说,温先生实现了硬笔书法从实用性上升为观赏性的一大突破,用筷子为筷子文化写下了鲜亮的一笔,用筷子焊接毛笔与硬笔之间的断层,用筷子撑起书法艺术崭新的一角天空。




                                     赴台北进行文化交流

  成功绝不会来自偶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筷子这一日常生活品被温先生用于书法创作并获得成功是这一艺术法则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个性,更是一种创造。温先生说,“个性是艺术创造的灵魂所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都必须不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实现卓尔不群。……创新和个性根植于共性,根植于传统,根植于艺术思想……”,基于此,温先生深入思考,剑走偏锋,用筷子书法作为突破口,认真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个性与创造是优秀艺术家应有的艺术素养和成功秘笈,温先生给了很好的诠释。


                                水笔:家园的放歌


  “千年古邑,灵秀山区,祥和福地,温馨家园!……丘陵起伏,旷野连绵,阡陌纵横,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谓,属宜耕宜读宜创业之地。虽无名城古都之鼎盛、无边陲要塞之险要,然具山清水秀之美丽、人杰地灵之魅力……”这是《上杭赋》文中的开头片段,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反映了作者对上杭山山水水的笃深感情,对改革巨变的良多感触。这篇脍炙人口的《上杭赋》作者就是温先生。其后,他创作的《龙岩赋》、《汀江赋》、《中都赋》等陆续见报,获得广泛好评。





  说起来,温先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作家。他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温先生刚刚进城工作时住在孔庙的一个厢房,年少时我去他家里玩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整扇整扇墙的书。这次采访的时候,温先生早已经迁居,在他自己命名的“润心书屋”独门小院中,我欣然发现他这个习惯一直延续着,依然是整扇墙的书,只是数量更多品种更丰富了。温先生爱读书,也长于文学创作。怀着对脚下这片红土地的深情,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对生活的诗意感悟,勤于笔耕,收获颇丰,作品经常见诸各类报刊杂志,并著有诗集《浅酌》、《放飞心灵》。


                                粉笔:点亮书法传承的薪火


  温先生在上杭很有名气,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书法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一个诗人,更因为他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温先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温先生在调入文联工作之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曾经的职业使其萌生了传承书法艺术的冲动和念头。于是在20多年前,温先生开始尝试培养书法学童,利用业余时间,重拾粉笔,再上讲台,从永字八法开始,一笔一划的循序渐进的教授书法。温先生在书法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寓教于乐,与学生做朋友,充分调动学童们的积极性,并把他们的作品整理印刷成册,受到了广大“徒儿们”热烈欢迎,并因此激发他们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书法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温先生在常年的教学中总结出书法教育的“五注重”,即:注重训练的系统性、注重修养的综合性、注重书法的文学性、注重线条的抒情性、注重审美的多面性。他在《少儿书法班写意》诗中写道,“……在一排排专注的目光中/传授永字八法/那支毛笔成了一把火炬/学子们接过来/方块字铺就的长路上/文化的火炬/正在传递/正在接力……”,由此可见,温先生是多么痴迷于书法教育并乐此不疲。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延续的责任使然。20多年来,温先生培养了上杭一批又一批的书法新苗,掀起了上杭家长送孩子学书法的热潮,不少学童在各级书法大赛中屡屡得奖,更有各种书法培训如雨后春笋般设立,极大的推动了上杭书法艺术蓬勃发展的进程。


  温先生在网上给自己取名“快乐耕夫”,戏称自己是文艺园地里快乐的耕耘者。愿温先生的四支妙笔常新。愿温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分享按钮>>【庞氏网新闻】贵州安顺庞统后裔来耒祭祖纪实
>>【毛氏网新闻】毛启国家庭被命名“家训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