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家谱源流】晏湾沧桑四百年

    中华晏氏网 2017年8月16日 晏金福


晏湾沧桑四百年


文/晏金福




  灵璧县大路乡晏湾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明末,湖北汉川人、进士晏烨(后因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讳,更名晏明)任徐州衙援左卫转运使。旋因战事吃紧,需拨楚军援徐,任务主要由晏、王、陈、徐四家族承担。奈因路途遥远,出人不便,粮草运输更为艰难。经四家族研究,共同出资,由晏家在徐州附近置地、招伕。于是在灵璧境内置地八千亩,由晏烨之子晏勇政负责经营。当时土地中最大的一块位于渔沟南12里,四千多亩。晏勇政率家人即住于此。因周围皆为河流环绕,境内半为土地,半为沼泽,遂命庄名为晏家湾,后世逐渐简化为晏湾。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以前,晏湾西南角有三座大坟,为晏湾庄的制高点,据传是晏勇政的三个儿子晏子明、晏子钦、晏子元之墓。


   晏湾立庄以来,一直归属灵璧县。明末和清代,灵璧县设南、中、北三乡,晏湾属北乡凌子里。民国时,灵璧县设五个区,晏湾属北五区渔沟镇。1951年晏湾设乡,隶属渔沟区。1955年晏湾撤乡,划归冯庙区下街乡1958年,晏湾属大路乡。1959年实行政社合一,晏湾属大路公社。1960年晏湾划归浍沟公社。1961年晏湾属高楼区大路公社。1980年晏湾属渔沟区申场公社。1982年属浍沟区大路公社。晏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建有内外两道围墙,墙外挖有壕沟、汪塘,总长超过2000米。建有七座大门,门边有炮楼,内设土炮,可以发射土制炮药和铁钉、石块,威力颇大。居民多住圩里,土匪和小股顽伪武装,不敢染指。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直属医院外科手术队驻扎在晏湾。这期间,重伤不治者30余人。这些烈士即长眠于村西的三渠沟畔。从此,这里就是周围学校和团组织的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79年清明节,在烈士墓前竖起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并建房三间,住人看守,是对英雄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


     1970年晏湾大队自己筹资购买了一辆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这是全县自力更生购买的第一台。1973年,晏湾开始在村西的三渠沟建设电力排灌站,1974年10月8日,排灌站竣工,全村同时通电,是全县较早通电的村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晏湾人农闲时开始赴外地务工。他们不仅挣了钱,还开拓了眼界。他们带来了发达地区的民居图纸,在自己房屋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座式样各异、富丽堂皇的小楼,凡是到过晏湾的,无不夸赞晏湾的楼房漂亮,漂亮甚至赛过灵璧城里。
晏湾土地主要为淤土或沙淤两合土,逞颗粒状,异常肥沃,为远近闻名的高产地块。


   但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就是水灾高发区。解放前后,只要一到雨季,三渠沟就会多处决堤,晏湾就一遍汪洋,成了名副其实的鱼鳖之乡。随着淮河的治理,尤其是新汴河的开通,晏湾十年九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晏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真正过上了小康的日子。


(本文作者系灵璧师范学校退休老教师,宿州作家协会会员,《磬乡文学》执行主编晏金福老师)




分享按钮>>贵州黔西燕氏开展优秀贫困学子助学活动
>>【覃氏网新闻】关于捐资尽快出版《中华覃氏志》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