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城门上方镌刻着“北门锁钥”的来历

    中华寇氏网 2008年12月16日 扣子


      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城门上方,有一块条石上面镌刻着“北门锁钥”(繁体)四个刚劲大字。其用意在于说明居庸关作为北方门户的重要,殊不知这四个字与大名有关,与宋朝名相寇准有关。

  《资治通鉴》载,公元1006年(宋景德三年)寇准“知天雄军镇守大名府”。朝廷为什么派寇准来大名呢?据《宋史》记
载,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11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统领20万军队南下。宋真宗召来时任宰相的寇准说:“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可为守?”寇准为了让主和派的大臣们认识到讲和之路不可取,就向宋真宗推荐副宰相王钦若,并对皇帝说:“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王钦若来后,未等真宗开口,寇准首先说:“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王钦若惊惧,不敢推辞。等他来到大名,辽兵也已临境。王钦若无退兵之策,只好在大名府城内闭门修斋诵经待援。辽军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直接威胁国都开封。寇准舌战西迁派、南逃派、投降派,力劝皇帝御驾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士气大振。寇准任前线军事总指挥,设计成功射杀辽军大将萧达览头额,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萧太后主动请和,寇准不许,要辽归还燕云十六州,并向宋称臣,否则兵锋相见。无奈真宗厌兵,加上听信王钦若诬陷寇准拥兵自重的谗言,答应辽国提出的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讲和条件(即澶渊之盟)。

  此次教训,让真宗皇帝认识到大名府地理位置的重要。据大名县志记载,大名“环漳水而襟卫河,面太行而抵沙麓”,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世称“控扼河朔”之域,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甚至有“昔谓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王;猾贼据之,令天下不安”的说法,足见其地理位置具有“固形势以控扼天下之枢”的重要性,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北宋时期,成为名副其实的“河朔重镇”。为守住国都的北大门———大名府,宋真宗派一贯主战的寇准(时任户部尚书)任知天雄军镇守此战略要地,防御辽兵南下。

  寇准来到大名后,除发展农业生产、休养生息、安抚人民外,积极备战,做着防御辽国南犯的各项准备。

  据河南省南乐县仓颉陵庙景区的资料介绍说,寇准到南乐县(隶属大名府管辖)巡查时,在知县陪同下拜谒仓颉陵庙。当得知字圣仓颉就是大名府人,且死后归葬桑梓南乐县的情况后,寇准感慨地说:“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又说大名府为秀杰之域,人文荟萃,贤哲递兴,然被虏屡犯,致使农桑凋敝,田畴荒芜,吾辈重任在肩,须尽心尽力。在仓颉庙大殿,望着仓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挥毫写下一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并在上联顶端书一“日”字,下联顶端书一“月”字,以表明自己不畏强辽、矢志报国的决心日月可鉴。这副“日月联”不仅激励着寇准御辽报国的决心,也鼓舞了大名人民抗辽的士气。后来,南乐知县命工匠精工镌刻,制成木质对联,悬挂在仓颉神龛两侧,直到今天。

  寇准来大名前已被罢相,由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改任知天雄军。这一年,辽国使节经过大名府,因久慕寇准大名便来拜见。辽使知道北宋朝廷忠奸不辨,有意挑动地问寇准:“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大名县志》)寇准机智巧妙,凛然回答说:“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耳。”此后还特意撰写一联,悬挂于军衙中,其联曰:“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辽国闻知此事,不敢轻举妄动,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久的和平关系。

  从此,“北门锁钥”便成为了大名的代名词,后来意义扩大,泛指北方战略重地。八达岭长城上的居庸关是明朝首都北京的北方门户,明朝皇帝在修建此关城时,借用宋朝名相寇准御辽故事,镌刻了这块碑石,放置在关门上,威震北方。为彰显寇准守边卫国、安定大名的功绩,人们把他奉入大名五贤祠,与韩琦、文彦博、欧阳修及唐代的狄仁杰同列,永享奉供。


分享按钮>> 燕氏宗亲的骄傲——燕国的始祖——召公
>>河北省鸡泽县委宣传部部长一行拜会湖南省社科院毛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