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氏网新闻】说文解字“寇”

    中华寇氏网 2017年8月17日 余家骥


“寇”是会意字,由“宀”、“元”、“攴”合成(图1)。“宀”(miǎn。图2)为房屋的象形;“元”(图4)是突出了头部的人形;“攴”(pū。图3)是手执器械敲击。三者合起来表示手持棍棒类器械闯进别人房屋中施暴抢劫。所以寇字的本义为劫掠,再由此引申出一系列义项:

①劫掠;

②劫掠者,盗匪;

③侵略,进犯;

④侵略者,仇敌。

14~16世纪侵扰劫掠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被称为倭寇:“倭”字古称日本;“寇”字为上列第2义项,即盗匪。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把疯狂屠杀中国人的日本侵略者称为日寇或倭寇,“寇”字为上列第4义项。看看日本人当年自己拍的照片吧:几个狞笑着的日本鬼子正用枪尖上的刺刀挑着我们的婴儿在比赛,婴儿还在张嘴哭叫……他们灭绝人性,他们是豺狼,根本不是人,说“寇”都是高抬了他们。

“寇”字组成了许多词语,多为双音词:

寇贼、寇敌、寇虏、寇仇、寇雠、贼寇、敌寇、盗寇等都指盗匪或侵略者。

暴寇指残暴之敌;凶寇、强寇指强敌;死寇指顽敌;外寇指外来侵略者。

宿寇指惯匪;剧寇指大盗;蚁寇指小寇,乌合之众。

流寇、游寇指到处流窜,无固定据点的盗匪。封建统治者常用以诬称农民起义军,主要称李自成和张献忠。

穷寇指陷于困境之敌,出自《孙子·军争》:“穷寇勿迫。”谓对于陷入绝境之敌,不要追迫太急,以防其拼死反扑,造成主方不应有之损失。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必须追击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入寇、寇边指外敌入侵;寇患指外寇侵略的祸害;御寇指防御、抗击敌寇。

以上含“寇”字的词语都是贬义的,包含了对盗匪和侵略者的贬斥、蔑视和仇恨之情。

既然寇字带贬义,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以寇作姓氏呢?宋朝有个鼎鼎大名的宰相叫寇准,莫非他们的祖上是匪寇?

说来话长。

我国上古时期,有姓有氏。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族号,即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如周朝王族姓姬);氏是姓的分支,即同姓贵族中的不同分支,家庭不断扩大,自然就会出现分支(如姬姓下面又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当时贵族有姓,平民、奴隶无姓,只有名。在古籍中,称平民之名时常在前面加上职业、特长或国籍等来区分。如《庄子》中的“盗跖”,跖是这个人的名,盗是他的职业,不是说他姓盗名跖;“庖丁”,丁是他的名,庖是他的职业(厨师),不是说他姓庖名丁。《孟子》赵岐注中的“鲁班”,班是他的名,鲁是他的国籍,即鲁国的班。战国时期,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于是汉代就通称为“姓”或“氏”或“姓氏”,而不加区别了。还有,汉代平民也可以有姓了。

上古时期“氏”的来源之一就是官职,即以官职为氏。如尉、帅、侯、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氏”原本都是官职名称。后来的“寇”姓即源于“司寇”,由司寇简化而来。

《周礼·秋官司寇》:“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译:秋官司寇,周王使他率领他的部属掌理天下的禁令,来辅佐周王用刑罚管理各诸侯国。注:在《周礼》一书中,职官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大类。)“司”是主管、掌管之意,“寇”在这里指的是刑罚(刑罚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惩办盗寇),司寇就是掌管刑罚、纠察等事务的长官。西周初期司寇地位很高,为朝廷大臣。春秋时一些诸侯国也设司寇一职,孔子就当过鲁国的司寇,是管刑罚的部长级高官。孔子是文圣,居然去管杀人的事情,而且还真的杀了人,所以鲁迅曾调侃地说孔子是“警察总监”。明清时期司寇又成为刑部尚书的别称,大约是因为孔子任过司寇,使人觉得这名称挺光彩的。

因为有的家族的祖先任过司寇,所以后代中就有一支以“司寇”为氏,那实在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①西周初年武王时苏忿生任司寇(家族是苏姓),他的后代中有一支就以官名“司寇”为氏,后来又简化为一个“寇”字。

②西周初期成王时康叔(武王之小弟、成王之叔父,姬姓)任司寇,后代中也有一支以“司寇”为氏,后也简化为“寇”氏。

③春秋时期卫国公子郢(卫灵公之子)的子孙作卫国司寇,后代中有一支也以“司寇”为氏,后也简化为“寇”氏。卫国的第一任君是上面提到的康叔,姬姓。以后卫国国君家族以封国为氏,即“卫”氏。后来卫氏中又分化出“司寇”氏。姓氏变化之复杂,可见一斑。

就这样,本来含贬义的“寇”作为构词成分构成“司寇”一词,已没有了贬义。后来“司寇”由官名变为姓氏,反而具有显耀之意(我们的祖先当过司寇呢)。继而简化为“寇”氏,汉代以后又统称为“寇”姓,当然跟它原来的“劫掠”、“盗匪”之意毫无关系了。



分享按钮>>【覃氏网新闻】关于捐资尽快出版《中华覃氏志》倡议书
>>【寇氏网新闻】说说“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