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曾主政建昌的共产党员师小帆

    中华师氏网 2012年3月26日 赵日新


功高可比白狼山 清廉好似凌河水

——回忆曾主政建昌的共产党员师小帆
  

■ 赵日新

  

    看过《凌河春秋》的人都会了解曾任建昌县长、县委书记师小帆的一些情况。可以说,师小帆在建昌工作的五年是为建昌人民翻身解放而殚精竭虑、艰苦奋斗的五年;是为建昌人民早日温饱而不懈努力、图强进取的五年。带着这种认识和对革命者的敬仰,笔者遍访知情人士,史海钩沉,力求用鲜为人知的逸事让读者了解一个完整且“血肉丰满”的师小帆。

学生运动的领袖

    师小帆,1916年出生在河南尉氏县岗李乡老庄师村一个殷实的家庭。1935年,19岁的师小帆在河南大学预科班学习,在这里他广泛阅读进步书籍并逐步接受中共地下党的指导。是年秋,师小帆组织进步学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旋即国民党宪兵驱散了游行队伍,同时还把他们六名骨干抓捕入狱,当局勒令校方将师小帆等开除。经过党组织的营救,师小帆等人很快获释。出狱后师小帆没有回家,直接去了山西投奔由薄一波实际领导的“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会长是阎锡山)。

“牺盟会”的特派员

    师小帆到了山西便加入了“牺盟会”,并参加了“牺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和“牺盟会”特派员训练班,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通电。师小帆和夏雪被分配到了沁水县。

    在沁水县,师小帆和夏雪按照党的指示深入群众,努力工作。他们把“牺盟会”从县城一直建到村庄,其骨干也都秘密发展为了地下党员。师小帆提出,不分阶级、不分党派、不分男女老幼,都有守土抗战之责。为了便于宣传,师小帆还编了顺口溜:“好人要当兵,当兵要当八路军”,“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至此,沁水县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高昂的抗战热情。

    1938年春,在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形势下,师小帆表现了出色的群众工作能力,于是党任命师小帆为沁水县县长。这段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对共产党的宣传、组织能力由惊讶到恐惧,于是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阎锡山在“秋林”会上公然叫嚣:“宁亡于日,不亡于共”,“抗日第二,防共第一”,形势变得骤然紧张。在沁水县,国民党将师小帆、夏雪无理逮捕,同时阎锡山还派独8旅到沁水大肆捕抓抗日干部。后来,在党组织和薄一波等人有理、有据、有节的努力下,阎锡山被迫释放了我党抗日干部。

  由于阎锡山的倒行逆施,1940年1月初,师小帆等大批干部撤退、转移到晋城西南的土岭一带,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活动。

党校的优秀学员

    1942年3月,中共领袖毛泽东亲自兼任延安中央党校校长。年底,党组织调师小帆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当时党校学员有3000多,党校附近有很多土地,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党校各部的学员都自己种粮、养猪、烧炭、建豆腐坊、粉坊、糖厂和酒厂等,学员也经常到服装厂、制药厂、兵工厂参加见习劳动。

  这样,党校的学员各个都通文晓武,一专多能。1943年11月7日竣工的可容纳千人、占地1200平方米的大礼堂就是师小帆这批学员们自己设计图纸、自己运送材料建成的。毛主席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雕刻用的石头也是学员们寻找的。

  当时,师小帆在学员中担任一个小组的组长,他在文化、理论、军事和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评比中成绩优异,是党校的优秀学员。

模范有为的县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从延安向东北派了大批干部,师小帆先分到承德,于1945年11月2日赴建昌任县长。

  1945年11月26日国民党军占领锦州后,在建昌,国民党依靠强大的军力和充足的资源扶植伪满残渣,收编土匪并成立了反共维持会。在力量弱势的情形下,师小帆和县委书记李贺年团结协作,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放手发动贫苦农民,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反奸除霸、清算复仇和减租减息运动。在斗争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巩固了新生政权,出色完成了对过境建昌黄克诚部的军需补给,有力配合了正规部队作战。

  1946年1月7日,国民党东北保安第四支队强占了建昌县城,县政府撤到了位于大凌河上游的头道营子一个王姓的大户人家。有史料记载,东北局负责人高岗在建昌召开土改工作会并让建昌介绍经验。1947年2月28日《新热辽报》即以“建昌扩军超过任务一倍,全县一千优秀青年踊跃参军”为题予以报道。在辽沈战役中,县长师小帆亲自担任担架团团长,在战场上抢运伤员。

高瞻远瞩的书记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即将打响。这时刚刚升为建昌县委书记的师小帆已经在思考:蒋家王朝灭亡可预,新中国诞生可期,现在应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和发展工商业上来,这样不但可为解放全中国提供军需保障,还可尽快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建昌人民过上温饱生活。师小帆这种居高望远的理念伴随他一生,1986年3月17日,在辽宁省第六届人代会上,师小帆就建议,“改变铁岭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这可能是中国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最早呼唤!

  师小帆在延安中央党校用心学习的农业、手工业技术都派上了用场,他与农会干部一起到田间地头谈论稼穑,规划水利兴修;与商人研究发展作坊,建设工厂,师小帆千方百计地想让翻身的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华昌油坊,就是当时兴办的较大企业。

  师小帆还大力兴办学校、开办夜校,先后开办的建昌县完全小学、县委党训班(县委党校的前身)、建昌县民众教育馆(文化馆的前身)、《农民报》等都与师小帆有直接关系。

  师小帆还率先推动成立了建昌县人民法院。

  1950年4月,主政建昌五年,政绩颇佳、口碑甚好的师小帆上调为热河省干校校长、省人委秘书长。

不徇私情的党员

  师小帆,1956年已官至铁岭地委书记,1978年恢复工作后任铁岭行署专员,1984年9月成立铁岭市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86年退休。

  师小帆的夫人王济贤,出生在建昌头道营子一个大户人家。1946年1月,建昌县政府撤到头道营子无落脚之地,王济贤说服父亲、兄长主动让出大宅子,给县政府用,还把家里的粮食、物品拿出来供给政府和农会。那个年代,王济贤是少有的文化人,她帮土改工作队量土地,做账目,写报告,还把她家的良田公平的分给贫民,从不假公济私。

  1946年4月,党派尚持接替李贺年任建昌县委书记,尚持的夫人叫王红贤(河北人)任县妇联主任,她非常喜欢聪慧漂亮,进步勤奋的王济贤,于是就调她当县妇联秘书了。1946年底,尚持夫妇把朝气活泼的王济贤介绍给了平素不苟言笑,一心工作的县长师小帆,1947年春天,在尚持夫妇的主持下,31岁的师小帆与王济贤结婚了。

  王济贤家虽是大户,但师小帆夫妇严格按党的政策将王家的财产照分不误,无丝毫偏袒倾向。文革结束后,不仅师小帆位高权重,就是王济贤也握有一方实权,这时,生活在建昌农村的侄女们都想找他们变户口(商品粮)、安排工作,不过,王济贤夫妇一个也没给办。值得说明的是,他们对自己的四个孩子在任何方面也没有给予照顾。

  师小帆斯人虽已驾鹤西去,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恪守信念,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染一尘的党性操守,他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的工作作风,他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让革命老区建昌人民始终读之不倦,誉之不厌,念之不忘!

(《葫芦岛日报》20110701期>> 第A11版:都市生活/历史·文化

 


分享按钮>>源源流长—— 刘氏善举
>>河南省洧北师氏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