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氏网新闻】开平赤坎关氏和司徒氏纷争

    中华关氏网 2013年5月30日 万家姓


赤坎镇,位于开平中部,镇区面积三万平方公里。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氏家族居住在赤坎镇的上埠,而下埠则是司徒氏家族的聚居地。
民国初年,司徒氏海外乡亲,倡议在赤坎镇创办家族图书馆,为青年人提供学习场地和文化资讯。
司徒氏图书馆现任馆长司徒亮,对图书馆建馆过程如数家珍。
这个倡议首先得到家乡德高望重的本族老人的积极响应。
紧接着,他们发动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同胞踊跃捐款,并创办《教伦月报》加强宣传,使建造家族图书馆的壮举家喻户晓。
司徒氏图书馆馆长司徒亮:“带头发动海外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款,民国初期到1922年捐款已经是达到四万银元。”
两年后,具有葡萄牙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司徒氏图书馆,在赤坎镇落成。 图书馆高三层,占地八百一十多平方米。
三楼顶正中的匾额中,镶嵌着的“司徒氏图书馆”六个大字,由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谭延闿(kai3)题写。
司徒氏图书馆的建成,不仅仅是司徒氏家族的一件文化盛事,也是侨乡文化建设的一个壮举。
1925年12月的《开平明报》,登载了《司徒氏图书馆开幕之先声》一文,文章写道:
“该馆定期新历正月一号开幕,经先期柬请各界人士观礼,预备奉行学绩展览会及游艺会。其种类有国技、国乐、跳舞、白话剧、幻术、化学游戏、各种运动……另主演梨园大荣华班十一套,在下埠牌坊脚戏场。”
1926年元旦,拥有上万册图书的司徒氏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
一年以后,旅居加拿大的司徒氏华侨再次捐款,在图书馆三层楼顶增建了一座西式造型的大钟楼。
钟楼里的大钟,产自美国波士顿,自从在司徒氏图书馆落户后,它每小时都向全镇和附近的村落提供报时服务,嘹亮的钟声,久久回荡在赤坎镇的上空……
司徒氏图书馆楼顶上大钟发出的悠扬钟声,让住在同一个镇上的关氏家族坐卧不宁。
其实,还在司徒氏图书馆建造时,由旅居加拿大华侨关崇操、关国暖和关族内享有威望的族老就组成了“关族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决定在海内外筹集资金,也在赤坎镇建一座图书馆。为此,关族也创办了族刊《光裕月报》,制造舆论。
此举一呼百应,华侨们把建图书馆看作是光宗耀祖,宏扬家族精神的大事。仅加拿大的关族乡亲,就捐出一万八千多块银元。
1926年8月中旬,关族图书馆发起人之一、旅居加拿大的关国暖在阔别赤坎十多年后,以图书馆建设主持和监理人的身份,回到了家乡。 然而,他的到来,却让即将破土动工的关族图书馆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任关族图书馆主任的关赞棠,对建馆的那段历史了如指掌。
原来,关族图书馆的设计,比司徒氏的规模要小。关国暖得知这个情况后,感到如果按这个设计建关族图书馆,则不能反映关族在开平的影响,更不利于与司徒氏家族的竞争,同时,规模偏小也不利于凝聚家族人心。
因此,他认为关族图书馆的面积,至少应该与司徒氏图书馆相当。
关国暖的想法,得到了家乡族老的支持。但是,这样一来,建图书馆的总预算就要增加到四万块银元。
为此,关国暖立即返回加拿大。到达之后,他向那里的关族华侨说明图书馆增加经费的原因,而他自己则率先拿出了捐款。
当得知是由于扩大图书馆规模而追加经费,关族华侨们再一次慷慨解囊,就连那些刚刚走出国还没有挣到钱的人们,也借债捐钱。
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筹得三万六千多块银圆,解决了关族图书馆建馆经费问题。
经过两年的建设,1929年,占地七百零九点五平方米,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关族图书馆在赤坎镇落成。
正门匾额上的馆名,是由近代广东著名书法家吴道熔书写。
同司徒氏图书馆一样,关族图书馆内也收藏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加上其他图书,约有两万余册。
1931年8月,关族图书馆正式开馆,开馆仪式整整进行了五天。
来自恩平、台山、新会和开平的民众,将图书馆围得水泄不通。从广州和香港请来的文艺表演队轮番登台献艺。
关族图书馆的楼顶也建起了钟楼,并从国外运回了一座大钟。
这座来自德国的大钟,和司徒氏图书馆来自美国的大钟同时鸣响。
悠扬的钟声,向人们诉说着半个世纪以前,发生在赤坎古镇两个家族相互竞争,竞相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作贡献的往事。
除了兴办图书馆之外,关族和司徒氏家族之间,在文化娱乐方面也展开了竞争。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我们看到在赤坎镇上,两个家族你建一个剧院,我也要建一个剧院,你建一个旅馆,我也要建一个旅馆,你建一个电影院,我也建电影院。”
1933年7月,由司徒俊慰创办的开平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东升影画院”在赤坎开业。。
一代表演艺术家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故都春梦》等电影陆续在这里上映。
没过多久,由关氏家族的关崇焯、关泳堂、关天任等人集资创办、有七百个座位的“东南戏院”也在赤坎开张。
“东南戏院”放映的电影有《姊妹花》、《渔光曲》等,这些影片给赤坎古镇带来了新的气息。
影片把长期被匪患袭扰的人们,带到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影片中的演员和故事,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然而,1937年7月7日,从卢沟桥传来的隆隆炮声,把侨乡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震得粉碎。
从此,碉楼之乡开平,进入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


分享按钮>>【关氏家谱源流】顺德容奇《关氏家谱·弁言》
>>【关氏网新闻】从广州满族关氏谈瓜尔佳氏老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