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2)

    中华麦氏网 2009年4月15日 永弘收集


评孙中山祖籍问题的争论

……1931年4月26日,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对前来调查访问的国民党史会人员钟公任说: “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到十四世始住翠亨村(总理系十八一世)。”这是孙中山先祖来自东莞的最早记载……。

1912年5月11日,广东孙姓二百余人在广州大石待萧公馆举行“孙族恳亲会”,欢迎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回广东的孙中山。东莞上沙乡孙姓有数十人参加了这个会。当时恳亲会的宣布员在致词中说:“今日,我孙氏叔伯兄弟开恳亲会,欢迎中山家先生。……余等忝属乡同族,开会欢迎,殆亦表示崇拜伟人之意也”,并提出“我孙氏子孙,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后,散居各处。”孙中山的答词和与会者为“我族叔伯昆弟。”据上沙孙氏族谱记载,东莞上沙乡孙姓始祖曾流寓南雄珠玑巷。因此,东莞上沙乡孙氏族入以代表身份得以参加这个恳亲会,可见孙中山与东莞上沙孙姓彼此都承认其渊源关系。……

(摘录《南方日报》1987年12月21日第三版,方式光撰文。)



关姓

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

……始祖讳贞,号赤冈,其先世相传系出解州,然屡经兵燹,莫得详其世系。宋度宗成淳间,偕弟俊奉其考妣骨殖,由保昌(南雄)挈家南下至九江桴排角避风登岸,见其山明水秀,顾谓弟曰:天使吾兄弟肇基此土也。遂择地将骨殖安厝。复遵海而西宅于关江村居焉。性至孝事,死如生,与弟俊倦倦友爱,虽然流离播迁,不忍一日离仪家,谷子皆有成法太和气象洋溢,门庭论者卜关氏之后必大也。

始祖赤冈公,配麦安人者,南雄州人也。年及笄为赤冈府君配室,事尊章以敬处妯娌,以和虽裙布荆钗而仪度雍容,词旨娴雅卓然有大家风。当府君挈家南下,安人追随途次跋涉维艰,而履险如夷未尝改乎。此度迨奠居九江乡,更能以勤俭持家,尝训子女云:而父缔造艰难,凡一丝一粟,汝曹当思来处不易,其或习为浮夸懈惰者,则家法不汝容。故府君来往经营而家范严肃,惟安人实赞成之。论者谓安人,虽未尝读书而于敬姜劳逸之论,已暗符其旨焉。……

(摘录南海九江《关树堂家谱》,铅印本。馆藏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



顺德容奇《关氏家谱·弁言》

家之有谱,犹国之史,郡邑之志也。上古无文字,以供纪述可无论矣。若文字大备而无所兰己述,先芬世德湮没,不彰其与獉狉民族又何择焉。我始祖挺秀南雄卜居东里,世有令德以大吾宗。自元迄今六百余载,子姓既繁,家谱尚阙,即欲求一详明系图而不可得,数典忘祖,岂非一大憾事哉。前二十年愚曾将此事献议于族众,当时有持异议者,故搁而不行。今其人已死,无复持异议者。若不早为编辑,恐散失日多,将来更难收拾.用是邀集族众,请各房值理,分任调查之劳,时阅四年,稿经数易,始能将系图绘就。其中有元错误,仍不敢自信,谨先刊草本分发各房,以便查对更正,特为预约如左。……

(摘录顺德容奇世泽堂《关氏家谱·弁言》,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高要《关树德堂家谱十世孙兆照·序》

……我族出于汉寿亭侯,宋咸淳元年自解州徙保昌辟珠玑里,阅七年,始祖讳贞偕奉南雄公,再迁南海县九江乡。历宋而元、明,而国朝,传已二十有六世,丁众几至五千,乡称蕃盛者。……



麦姓

香山小榄《麦氏续修宗谱·序》

麦氏于岭南为望族,其著史传者自宿国始,或以为本晋相麹鳙(原字为:‘瑞’字‘王’字旁换成‘鱼’字旁)后浚乃去匊(掬)为麦,或日非也。汉武帝封城阳顷,王子昌于麦,日麦侯子孙因以为氏。今核晋书无麹鳊(原字为:瑞字的‘王’字旁换成‘鱼’字旁),麦侯则见班书王子侯表义差有据。然溯西汉迄魏晋六朝,淹历千祀阗无闻人世次,靡征疑亦不无附饰,故郑夹涤氏族略止。据姓苑云始宿国当矣,宿国丰功伟节,震耀天南。史称其籍始兴,自南汉乾和析始兴置雄州,宋开宝中以河北路有雄州,别称南雄。宣和二年赐名曰保昌,故麦氏旧谱又称为籍南雄保昌者此也。其十六世孙必达自保昌迁香山之黄旗角,生子日有从,有从生庆宗,庆宗生元俊,元俊以元至治三年,自黄旗迁小榄,是为香山小榄麦氏之一世祖。至治迄今年,历数百年,世传二十,有二枝蕃实茂益官昌大,其族之通识而达礼者,以南雄传宗谱。……

光绪壬辰夏六月 贲隅吴道镕敬序

(摘录香山县小榄《麦氏续修宗谱》,吴太史序,誉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三水《麦氏源流初探》

……麦氏发祥地为广东南雄县。《雄州古今》(南雄县志办公室编)刊《隋将麦铁杖》一文说:“麦铁杖不仅是陈朝的反抗者,隋朝的宿国公,他还是我国麦姓的始祖。”唐朝刘恂《岭表录异》载:“今麦氏,皆其(指麦铁杖)后也。”现存清代我县麦耀鎏编的《始兴成安堂族谱》,更详尽地说明了这一点。

麦铁杖(公元538年生,62l卒)隋朝:“始兴(南雄百顺)人。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开皇中除车骑将军。从杨素北征突厥,击汉王谅,每战先登,进柱国。辽东之役,请为前锋,力战死,谥武烈。”(见《中国人名大辞典》)

铁杖有三子:孟才居长,拜武贲郎将(事迹亦见《中国人名大辞典》),一直留在中原生息蓄衍。经几百年传至宋代麦三璧,生必荣、必秀、必达、必端、必雄五兄弟,统称“五必君”。据《始兴成安堂族谱》载:“五必君系出铁杖公之后,世为南雄珠玑巷沙水村人。自宋失其政,金人南逼,烽烟告警,于戈扰攘之秋,于是兄弟五人,由南雄迁徙广州分居各县是也。”他们先返故乡南雄珠玑巷,遂挈家口向广东南部迁徙。

老二必秀来至南海县西开基(北去广州白鹤洞不远)。不久,他的长子麦挺芳便携妻子龚氏改迁麦坑(位于今南边区陆坑村之西一里许)。他原名倜庠,号禄源,南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中进士, 官至六部郎,死后葬乐平区格坑乡南头岗。挺芳有五子,均在三水长大,后觉麦坑“风水”不佳,遂不敢久留,弃为荒壤,子孙分徙别境,据说麦坑至今残址犹存。

现将麦挺芳五子派脉分录于下:

1.长房子发公,携子麦广达于南宋嘉熙年间迁至竹山岗乡麦村开基。再传四代,元朝至正年间另分支麦永秀到南边保安乡小洞落籍。

2.次房雄发公,为今日黄塘乡的涡边、保安乡的麦岗、陆坑乡亨尾麦家巷、烯冈乡的山烯以及芦苞麦街的始祖。原来麦雄发离开麦坑后,初迁南海西樵大洞凤山,至南宋赵扩宁宗年间,与妻卢氏迁回三水兰村(即今涡边)开村。(注:上述的烯字(其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

他的长子仁达有三子,其中二子麦子清于元朝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由兰村始迁社岗,后再迁古塘。到明朝朱洪武初年有孙名麦昆玉,李坑李姓人招之为婿,遂留李坑一巷(即今之亨尾麦家巷)定居。生孙麦法泰、麦法盛,法泰仍居亨尾,法盛迁保安乡麦岗村。

雄发次子显达,初与夫人黄氏以及儿子麦梅、麦杖迁回南海西樵大洞凤山。其后约在元朝成宗大德年间,麦杖儿子昌奇折回三水,为珊圃(即今南边烯(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岗乡山墒(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村)的开村始祖。麦昌奇传至第五代,除麦如山仍留山烯,麦如海、如善、如盛、如聚兄弟四人齐去芦苞叶岗,后再迁芦苞麦街,其时已是明朝正统年间的事了。

3.三房胤发公,分居外县,其后不详。

4.四房长发公,字半江,分居南海江尾。

5.五房祥发公,离开麦坑初居古驿、横江,他的儿子麦绍丰,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迁董粟乡麦村。

绍丰育二子,分两支派脉蓄衍,长子汝明留.董粟,至重孙麦永盛在元朝至正年间迁西南镇附近沙头村,其兄永茂仍居董粟。

绍丰次子汝懋不愿久留董粟,近年转回南边伯祖雄发公开创的兰村沼村入籍。……

(摘录《三水修志通讯》,蔡兆添撰文)

注:上述董粟的粟(原字为:‘捕’字去掉提手旁中间加一个‘人’字,人字下面是一个‘水’字。



广东《麦氏宗谱·序》

……崇祀乡贤,文贵生三子:长日昆璧、次日昆泰、三日三璧。昆璧知济源县事,三璧为平陇县教谕。三璧生五子:长日必荣、次日必秀、三日必达、四曰必端、五日必雄,皆承恩宠。原居南雄府始兴县沙水珠玑巷柯树下大井头并及百顺里,世守先人之庐墓,亦云乐土。奈宋南渡时兵陷南雄,衣冠之士避地而居,兄弟五人挈眷携男始至香山黄角侨寓寄庐,以待时清及海宇承平,各以山水自适。无复归志时,必雄公未受室,眷恋故乡,复回沙水珠玑巷,凡先代田园居肆皆公有焉。后往香山探寻,诸兄叙一家天伦之乐。而诸兄之后有居广州、香山;有居东莞、新安、南海、番禺等县。公见冈州新会胜地名区遂家焉。厥后,国朝顺治八年辛卯改开平,雍正十年壬子又置鹤山,隶属肇庆。是以广肇诸郡县,始有麦氏开基成族,支孙蕃衍。故东莞新安之麦皆宗奉政大夫必荣,南海之麦皆宗必端,新会、开平、鹤山之麦皆宗必雄五公裔。复有居别府县各谱自志,但凡麦氏皆宗铁杖,盖自铁杖至五必,凡十六世矣。又自始迁祖必雄,长子七秀,历四传以至理正、时正、保实、保平居开平、鹤山。麦村分为四大房,理正为廓村乡之始祖;时正为东头乡之始祖;保实子承宗为乌石麦边乡之始祖;保平为榕树下之始祖。凡四房中有徙居异县异乡者,如由廊村而迁新宁冲蒌,则宗观清迁开平赤坎,则宗西岐由东头而迁同邑双都四合,则宗观朝,象一由榕树下而迁高要洞口,则宗保真迁新会竹桥,则宗朝保号、旭廉迁新兴、云浮,则宗秀轻迁新宁莘村,则宗是勋讳应杰皆已知根本由七秀来也。而尤有未知者详志谱内,俾后人追寻宗祖皆不忘其所自出云尔。……

光诸三十四年岁次戊申春 时正房裔孙附贡汝球敬录

(摘录广东《麦氏宗谱》,又名麦村七秀房先代事迹考,清光绪三十四年誉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麦氏族谱·序》

夫修谱之难同于修史,固难而修谱,尤难世之修谱者。率迁而夸耳,谓谱难于史,谁其信之。夫谱传于家,为历代子孙世守之物;史存于国,为天下后世。公有之书然史存于国,虽经兵燹,犹代有掌吏。若谱传于家子孙,虽贤世远事,遥未易摭实且将有为子子孙孙,继继承承。而不知合族,恤宗者盖修谱若斯之难也。

余家麦氏之谱或问姓从何来?日去匊(掬)为麦。然按括地志及舆地,考及古笮麦侯之后。氏族之世胄著于隋书。览余家所藏之谱,自铁杖公十余世,而至雪轩公,即接以五必公。五必公支分派别,又历二十余世而至于兹余固必雄公出也。今岁春闻必雄公窀穸倾圮,前往始兴理而新之,凭眺列祖丘墓,考之宗人,乃得南雄所传之谱。雪轩公后复有三璧公,而后至五必公,雄公新出七秀、葵秀、恒秀诸公。

此当传世之真,而余家及各房所传,疑因南雄迁徙或有阙也。今夫世系源流,务求真当史传百家间载名流,亦错见杂出而不于详,惟家乘疑信相参实得而已。

必雄公之裔散处于广肇诸郡县者众。兹当辑谱睦族,其有知而同志者出为共订,其有未知而志不同者,亦据旧谱存之。至于历世之仕衔,盛绩具刻于谱,兹不为叙。

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孟夏谷旦 三十七世孙郡庠生良佐敬志



香山小榄《麦氏族谱》一则

溯我族由南雄下之始,据旧谱云: 宋度宗咸淳八年九月,祀明堂,贾似道为大礼使。礼威,幸景灵宫将还,遇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格胡贵妃兄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辇还官。帝曰:平章得毋不可。显祖绐日:平章已允。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固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妃为尼,似道始还(见《纲鉴易知录》)。由是贵妃出宫,作钞化状,肆行丐食。有南雄保昌县富民张贮万(《藤阴小记》作黄贮万)运粮入京,船泊关口市,备牲酬福。此女下船丐食,衣难蓝缕,而艳异常人,和怜其无依,遂挈归保昌牛田坊(一说谓妃至南雄溺水而死)。’后帝欲复贵妃,敕兵部张英贵行文各省严缉,杳无踪迹,已回旨准奏不行。盖贮万已将胡妃改姓为妾,阴秘其事。会张之逆奴背主,含恨扬泄,传溢京师,英贵恐上究不便,乃会同六部九卿计议,伪称始兴有贼,流害平民,请旨于牛田坊建兴良平寇寨,屯兵镇守,督民迁徒。牛田坊凡五十七村,惟珠玑巷同里九十七家共议南行。闻南方烟瘴,地广人稀,田多山少,可以合处辟居,乃告有司给路引南徙。时保昌严县主准申南雄府钟文达立案,批发路引。我祖必达公兄弟五人(长必荣、次必秀、三必达、四必端、五必雄)相与挈家二百余口,于咸淳九年二月十六日起程抵广州,五月十五日至香山黄旗角乡,未几,遂分居各属。云说与南海《冼氏族谱》大略相册。惟东莞张明经(璐)《桑梓识佚续编》,谓此宋理宗时事,理宗宠妃苏氏,与东宫不合,越宫潜逃,飘泊流徙。有南雄富民黄贮万,奉公远粮入都,还停吴城下,苏易服作丐妇歌唱而前,万异其貌,匿而纳之,挈归南雄云云。事载东莞英村《罗氏族谱》,并载绍定元年正月(按:今抄本英村族谱作绍兴元年)批发路引。按绍定元年,迄咸淳八年,相距四十五载,既有绍定路引,则此说或较有据。而我族南来各谱,又有谓绍兴闻金人逼,有谓绍定间宋政日非。广州地远土饶,故先事南下者,究之事远年湮,传闻异词,岁月不无讹舛,而揆厥时势,当不离南渡后绍兴间者为近,决不在咸淳间时也。盖五必公冬仕生卒,虽前后参差,难于核实。然以别房冲霞谱考之,则伊始祖遁涯公,由绍兴六年避乱而至,我五必公之来,应与同时。若来自咸淳九年,则后六年而宋室迁矣,子孙即为元人,何以各谱数传后尚称宋人耶?考沙头房旧谱称南雄遭变,必秀公在雄先逝,挺芳公随伯叔南来,则其墓应在于雄。今西郎有五必公墓,惜四必墓碣不存,惟必秀公墓石无恙,中题“宋故麦必秀公墓”,左题“时德祐元年乙亥”,右无立石人名。考其时乃在咸淳九年后两载,此墓或扶柩来葬,或葬衣冠,或公实至广州而卒,其墓石亦重修之日所立,故无立石人名,定非卒时初葬之岁,此不足援以为成淳九年南下之证也。又姑无论沙头房旧谱载必秀公第七传奋雷,任宋阳江尉。(按:《五山志林》云:麦奋雷宋咸淳间进士。)此尚可疑,乃按我榄旧谱,载黄角有宋故六九秀才墓(六九,必达公第四子),碑刻宝庆元年乙酉十一月丙年午葬于武山之原。则五必公南来,必在宝庆以前。若自咸淳九年,不传在六九公四十九年之后乎?大抵五必公诞生,约在北宋元丰、元祜间,各谱所载仕宦科名,多与徽、高三宗之世吻合,则五必公南迁应与遁涯公同在高宗绍兴初年矣。纵非同时,揆其前后,终不出高宗、孝宗之世,为南渡后迁来无疑。咸淳一说,或后世传闻之误,未可知也。后必有能考据而辨之者。

(摘录《小榄麦氏族谱》一则,光绪十九年木刻本。南雄珠玑巷麦氏宗词编印,2002年8月出版。)



任姓

鹤山麦村《任氏族谱》考

1127年初,北宋王朝被金灭,徽宗第九子赵构幸免于难,即位称帝,是谓高宗。国都迁往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任氏五十五世任寿之,是处在南宋年代,从北宋末(1127年)以及以后一段时间,是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大迁徙,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正如该姓族谱上所载:“五十五世任寿之,建炎初扈跸南渡,任氏并继续往南方边陲而迁徙。五十七世任政,于1174年一1 189年南下广东南雄任职,随在珠江三角洲惠州定居,是广东任氏先行者。

60一61页载:南宋末(公元1141年底) “绍兴和议”向金称臣并处死岳飞。1208年又与金订立了“嘉宁和议”,1235年一1274.年宰相贾似道专权黑暗统治,1235年蒙古军开始进攻南宋,1274年南宋朝廷血洗广东南雄珠玑巷。五十八世任厂及其后裔全部在此期间,由南雄迁至今中山市。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今杭州),南宋军从浙江、福建沿海抵达广东南海。

62页一63页载:五十八世任伟、任厂、任坤,五十九世任逸,六十世任复等先后南下珠江三角洲定居惠州、东莞、花县、鹤山、香山等五个县。从事农业生产,不怕艰辛,开拓珠江三角洲。

其族记载五十八世任厂,任宣郎,淳熙时随叔南下,隐浈昌水口圩。嘉熙四年,保昌县知县。后迁香山、东莞。

(摘录鹤山市麦村《任氏族谱》考)



伍 姓

广东《伍氏阖族总谱》

(卷 一)

……元公以子希文贵与钱氏俱得封典业官,避乱在政和间,当金太祖收国之元二年,时四十六七岁父母,在宋住南雄珠玑巷,卒合葬大庾岭马鞍山丙向之。原希文公必终造天后乃来广州卜居下渡客村,前之坟乃葬希文公及妣氏也。铨萃考各家谱,多以吕公为夹公长子,独开平下关,谱称夹公长子吕公、次子元公,盍代远年湮,后人每失之不考者矣。希文公,字承输,号韩,号墨园,妣谢、赵氏夫人。宋哲宗绍圣三年丙子乡贡,越年丁丑连登甲第,历官枢密院直学士秋官提刑侍制。徽宗政和间,金狄兵乱,弃官省父避难广州,至番禺河南下渡村卜居焉。

各家旧谱或日出继颛公,或曰出继器公,附会流传毫无确据,今仍为本生歆公第三子以存本支。旅公生长汴梁,正公,乃初徙粤,号佳山,配张氏。黎贞《伍氏族谱·序》:若斗冈伍氏其先汴梁人,初祖谨正,仕宗翰林典章邑,南渡由汴梁徙居凌江(今南雄全安镇)。黎贞孝思堂记:余按伍氏自翰林典章,由南雄徙,宋季迁于广,遂家冈州文章里。伍氏诚予书宋翰林典章,自汴徙岭南之凌江。…



阮姓

广府《阮氏始祖宗派·序》

吾宗族出自汾渭,以敫国为宗,所属阮姓,乃河南开封府陈留郡人也。厥后,子孙蕃衍,散于四方。孰圣职孰贤,以不能尽述。

自吾祖善夫翁,讳逵,号石麟,乃无锡知县,阮应得之孙。先世随驾南渡,仕宋授银青光禄大夫,因谪官教授南恩洲,遂家冈州于东村。妣屈氏夫人,生五子:健翮、尚咸、霄之、志光、耀每。俟河清之子,长曰平安,号木主,而居新会潭岗;次平康,号火主,而居新宁上阁;三越江,号土主,而居东游顺德黄连;四平泰,号金主,而居新宁唑峒;五广源,号水主,而居香山象角。皆本吾善夫翁而来也。想翁之日当仕之时,授银青光禄大夫,享万钟之禄,居南雄珠玑巷。科名有五恩荣闾里当贵莫及,殆吾氏之中兴焉。

孰意咸淳皇有妃胡氏逃走珠玑,发兵追寻,惧遇祸蔓延,遂统族奔走而避,因此来之会籍潭岗而居。迄至于今族大蕃,多散处他乡,莫能统一后世子孙,务诗书而读。乐线泽潭于无模(原字为:‘礻’字旁右边一个‘冀’字),显谟承列振世德于勿替,由是德以培植,诚见渊源之有,自泽远长流矣。

(摘录新会泷水坛冈广府《阮氏始祖宗派·序》。)



苏姓

开平棠红《苏氏家谱·序》

尝思家之有谱,犹国之史也。无谱则世代之先后,兄弟之长幼,尊卑之亲疏,虽知现代亦有许多不知,况百世乎。即如我族始祖以上之祖,原系南雄府始兴县牛田坊十四图珠玑巷人也。

宋开禧元年,有奸臣伪奏牛田坊有贼作乱,要在此处立寨,聚兵镇守,庶得国泰民安。皇上准奏,即在此处立寨,传旨居民迁徙。珠玑里人见近处无地,各姓共九十七名去府县取文引迁徙,经过关渡无阻,徙南而来。大约我祖先到新兴,后至帅祐。公始迁至棠红,此是历代传言,实非我之所知也。然棠红村前者,原是梁、朱、黄等姓居住。

我始祖初到,所生三子,为二世,二世各生三子,武功世胄,从此而蕃昌。长居大间、次居二间、三居三间。至塘口中间巷,系华祖翁之所旧也。其塘口里、萃怡里等又后来之所得也。自后则寸土,尽归我苏家矣。

(摘录开平棠红《苏氏家谱·序》,誊抄本。馆藏开平县档案馆。)



南海《苏氏族谱》

始祖讳存,字所养,号宜村。宋景炎戊寅自南雄珠玑巷迁居蓬村(三水县属),祖实统兵随宋帝丙走岭南,后帝崖门失溺,遂隐于逢村为农。存祖生于宋理宗二十九年二月十五日寅时,终于年月日未详,葬于三水蓬村(岗名未详)

(摘录南海县黄岐镇苏尧先生提供《南海苏氏族谱》,誊抄本。)



顺德容奇《苏氏续修家谱·序》

……始祖宣义公,宋时职授宣议大夫。相传由南雄珠玑巷因避难播迁,同来者九十七人,各具姓名互志交执为纪念,但世远年湮多所失落,无可稽考矣。余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丁亥七月(1947年),自赣携眷南归,适赋闲居家。遂检出家谱将八载离乱中从未记载者,按房按宅加从详。查补注谱内事隔至今四十余年,惟细阅原谱,月泉公乃十世,生祖士葵公之次子也。因派衍分支,于是奉称十一世祖月泉公为高祖,公生四子:长政铨、次衡铨、三详铨.、四斋铨。因斋铨少终,无子。以长幼次序划分三房。长房“敬慎堂”,十二世祖政铨公与三房祥铨公,均聚居容奇圩头炮伦台巷;二房“六华堂”,衡铨公居于容奇北潮坊北隆社苏家巷。今续支谱之系统,实使永远不忘其本源,拔地参天广茬十亩木之大矣。而其本在根,细流巨川汇归在海,水云广矣;而其本在源,强宗盛族散处四方,人云众矣;而其本在祖,惟贤者知务本知。孝弟乃为仁之本,惟孝弟之心以尊祖,尊祖必敬宗,敬宗而收族,族繁必立谱。谱立然后世次清,系统分事迹详,得以叙述前人之懿行美德。不然徒以口头称谓,茫谱载实何益于奕世哉。况国家迭遭变故,而离乡别井远适外省、外国者,旷日持久早已失去前人纪录,或从无谱牒流传问祖居,则知再迁而忘始迁。问祖名则知近祖而昧远祖,此皆由失其所本族谱之故也。但虽有家谱而不予重视,历久不修,则往者过来者续。子生子,孙复生孙,瓜瓞愈衍而愈长,支派愈分而愈众。居者行者,调查稽核,至感繁难。1982年壬戌和1998年戊辰雄辉诸侄,因公务或探亲,先后旋族里,于共话家常中,言及拟再续修注家谱一事,彼此均表赞同。谓余阅历最深,而前人事迹不知见较多,修谱之责,推余承担。自问钟老迈,虽有继志述事之心,不为又谁为之,益以诸侄。促请早岁厥事,不致数典忘其祖。兹家谱续修告成,庶可传于后世,知祖宗之德,光于前后嗣之昌绵于远,使彼览者有所而感奋而兴起。好学修德务其志,绳祖武于亿万斯年。敦宗睦族,永守忽替,因弁片言,而为之序。

一九九.年庚午八月初六日 十五代孙颂元 谨序

(摘录顺德容奇苏氏《续修家谱·序》誊抄本。)



新会城南《杜氏家谱·序》

吾族本帝尧刘累之后。武王灭唐迁封杜伯,后因以为氏。自汉迄明,公侯辈起,代有伟人。汉之杜子春;唐之杜如晦,其最著者也。然氏族虽同而支派各别,宋、元以上荒远难稽,惟周村荛翁公一支,闻自南雄珠玑巷来。迨至前明洪武二年,达甫公以从戎,故迁居南海西樵大果乡,瓜衍椒蕃,已备详大族谱矣。本朝康熙间,十二世祖尊一公,由大果乡迁居会城之南。康熙四十二年,十三世祖今鸣公,始买城南回龙社屋逐世居焉。百余年来至今,已传至二十世,百有余人。瓞日增,则源流日远,若不重修谱牒,无以述祖德而重宗盟也.。自尊一公以前载在大果乡族谱者吾不赘,修止存其旧于篇首,其知无不载,载无不详者。自尊一公迁居省后,十三世祖除云章公一支,世居大果乡。已入大祠族谱,无庸修入,只修今鸣公一支十四世祖。除天石公一支,各自为谱外,其余又韩公一支,子子孙孙支分派别。某为某之子名,某字、某号、某某年发达,某年得官,某授何职,某有何长,某年月日生,某年月日终,葬某处,坐某向。某妻某妾,某男某女,某具书俾,世世子孙,按谱求系,了如指掌。庶几命名取字,不至犯讳,而生卒茔域,历久不忘爵秩焉,能有所考据也。后有作者,望体吾志,而日益加详焉。将见世德,相承永垂,勿替矣。

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孟秋上浣 十七世孙游 谨识撰

良骏 大享

十七世孙诏凤 十八世孙 洪元 士槐 同校订

士棠 绍勋

(摘录新会城南《杜氏家谱·序》,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李姓

泰宁《李氏家谱·序》

尝闻叶茂者其本实,其流长者其源远,故一姓之兴必有开基创业之祖,积德累仁之事,后嗣始从而蕃衍焉。未有创垂无本功德不纪,而能丕昌后裔者也。陇西我姓望族,始祖必贵公,出自南雄珠玑巷,因避乱迁于香山小榄奠居太宁坊,颇得山川间气奕叶。相传逮至三世祖光祖翁,为乡人领袖,统率诸卫军分布榄土,诸军得所皆其功也。至四世耕乐祖始创家业,俭积腴田,爱人乐施,为世所称。又至六世梅雪祖,遗金不拾,积德化盗。溯厥肇基忠且厚阐,厥善泽仁且寿诚哉,诒谋燕翼垂裕无疆者也。是以后嗣济济,家弦户诵蜚声,黉序廪饩明经实不胜指。至有明庆历间,宗伯公出抡魁夺甲位,冠百寮绩著南宫,尤其著也。行将簪缨奕世昭耀宗枋,于前者休德昭于堂,构述于后者爵禄绍于箕裘,我族丕振宁有艾哉。岂非所谓其本实者其末茂,其源远者其流长乎,但族众蕃多非有谱焉。以序其世系,则昭穆不分,尊卑互淆,将何以昭九族而示百世也。向有族谱燹于兵火,缺而未备。十二世孙铎曾增修纂,亦略而未全,十四世孙燕鼎补辑遗编序。其伦次向予言日鼎,不才擅辑家乘,虽不能置褒讥,于一字加以论赞而尊卑。世数差有可观请授之梓,且求予一言为谱弁,予熟,视之其言不谬,于是为序。



大清康熙岁次甲午孟春上元之吉 十四传孙宗鲁拜题

甲寅年九月 二十一传宗子、喜发等增辑重刊

(摘录泰宁《李氏家谱》,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南海《李氏族谱·序》

尝闻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焉。国之有史,所以纪本朝之功德,彰累世之规模也。族之有谱,以别子姓之尊卑,系各房之支派也。凡兹嘉言懿行以及仕宦,口施俱于是乎载焉。故国史之修词,臣共膺其责,而家乘之续,子孙实任其劳。我李氏自南宋以前,世居南雄州始兴县珠玑巷。其华胄替缨,累朝及第,流芳史册。此固无庸追述,迨有宋开禧元年,我白孙祖与堂兄弟冒孙及别姓数人相伴南奔,遂至广州地面,各分安歇,择里而居。冒孙分投于三水县洲边乡居住。我白孙祖歇在南海县西华村,系黄姓、孔姓住居暂寓与他为邻。从此安居乐业,枝衍蕃昌,是以名之日李边乡。

同治八年九月吉重修 二十世孙应年 谨识

二十一世孙富琛 敬书

(摘录南海《李氏族谱》,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新会陇西《李氏源流考》

陇西李氏,盖帝颛项高阳之裔。《姓纂》云:“颛项生大业,大业生女萃,女萃生咎繇,为尧理官。子孙因女理氏,裔孙理征不容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虚,食木子得全,因立姓为李”。利贞十一代孙老君,名耳,字伯阳,居苦县赖乡曲仁里。曾孙云,生二子:崇、玑。崇子孙居陇西,玑子孙居趟郡。崇五代孙仲翔,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广,广之后生唐高祖李渊。

《辞海》载:“颛项黄帝孙,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初国子高阳,因号高阳氏。”

路氏疏仡记,皋陶大业之子,封于皋,是曰皋陶。

唐书表李氏云,纣之时,有理征,字德灵。

《史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问礼于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子名崇,为魏将,封子段干;玄系假,为胶西王印太傅。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李广,陇西成纪人也。广生三子:日当户、椒敢、为郎,当户子陪。

《辞海》:陇西,郡名,秦置,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诸府之地。治狄道,即今甘肃狄道县;又成纪,古地名,汉置县,故城在甘肃秦安县北。

北史,李士谦传,老子因祖理官,以为姓,望出陇西;又趟郡李氏,为趟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辞海》:“李牧,趟国战将,代及雁门。”汪精卫过雁门时,咏有句云:“膝有一杯余李牧,雁门关外度重阳。”李牧破匈奴,又大破秦军,为战国名将,封武安君;李左车汉时人也,封广武君。

按李氏,老子以前,系出皋陶,老子而后,衍为陇西、趟郡二派。至唐以得天下,李氏功臣,赐编属籍,二派复以为一。又因李渊留守太原,赴兵晋阳,代隋而兴。后代子孙,陇西、趟郡,鲜有辩之者矣。李氏入粤,远在唐、宋之间,其时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帝裔播迁西蜀,散布西南各省。我始迁祖栋翁,宋理宗时人也。咸淳八年,以胡姬事,弃官南走,先至闽境,后迁南雄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继迁广州高第街。事定后,与弟棕翁返南雄,变资田产,赍所有以归羊垣,至半途而卒,棕翁奉翁枢以归。厥后数年,翁三子:侃、佝、佁。又奉母榻氏自穗迁至新会西郊石埗巷,再迁新宁(即今台山)筋竹坑而卜居焉。

(摘录新会崖西甜水三村《陇西李氏流源考》,铅印本。馆藏新会县图书馆。)



新会陇西《李氏源流》

南迁概叙

陇西《李氏源流考》载:李氏入粤,远在唐、宋之间,其时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帝裔播迁西蜀,散布西南各省。我始祖栋翁,宋理宗时人也。成淳八年,以胡妃事,弃官南走,先至闽境,后迁南雄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继迁广州高第街。事定后,与弟棕翁返南雄,变资田产,赍所有以归羊垣,至半途而卒,棕翁奉翁枢以归。厥后数年,翁三子:侃、佝、伯,又奉母禤氏自穗迁至新会西郊石埗巷,再迁新宁(即今台山)簕坑而卜居焉。侃祖之派,在中山则为大榄、斗门;在南海则为西樵;在台山则为廛禾田;在鹤山则为大朗、古劳;在新会则为莲塘、坑尾、王冈、邓冈、水背、朗冲、高塘、石埗、小塘、丽边、麻口、大冈、沙湾、胡莲、马步、南岸、霞山、七堡、天台、罗家湾等房。

又新会云步《李氏族谱》南雄来历考载:“我栋翁蒿目时艰宁无避乱之思,顾王事靡监,未忍离也。乃先命三子侃、佝、佁奉母南徙广州番禺之流溪里。”

古谱序载:靖康二年,金元炽乱,栋翁与禤氏随营而渡,居于庾岭珠玑里沙水村。未几,绍兴二年,迁至羊城,复徙古冈州云。

按旧谱载:宋度宗咸淳癸酉年五月初三日,自南雄迁来云步立业。

按佝、佁谱载:初祖栋翁由南雄府保昌县珠玑里与弟棕翁及子侃、佝、伯迁于广郡高第街居焉。后事定翁与棕翁返南雄变产赍所有以回广。再迁新会西郊中步巷,佁再迁得行里筋竹坑。棕翁今为香山、斗门、顺德大良派。

(摘录《李氏源流简介》,誊抄本。)



中山恒美《李族世家考》

《香山县志续编·氏族》载:“隆都涌边李族始凌江,所生子分四房,第三房师道,自南雄珠玑巷徙新会荷塘。至十三传康所,由新会荷塘迁居香山。十四传逸南生四子,长松岗居恒美,次复成居隆都涌边”。“涌头李族始祖华,号康桂,原籍新会荷塘,元顺帝至正十年(注:公元1351年)偕兄康所同抵香山,康所居恒美乡;康桂居邑城东十里都,自名其村曰李家村。至九世祖子存,于康熙年间经商隆都,遂迁居于涌头乡”。

中山隆都涌边村《李氏家族谱》载:“太始祖凌江公,讳源,号庄泉,北宋时诰封尚书。始祖师道公乃凌江第三子,曾任沂州令,升豫章大守,封中宪大夫,迁隆兴太守。所生二子:长睿,次殉。兄弟两于靖康丙午(注:公元1126年)因避乱奉母南逃,经南雄珠玑巷至新会荷塘冯婆冈下乐里定居(后改名丰禾冈华萼里)。传至六世祖竹心公,迁居邻村恒美三坊西良里。十三世祖讳顺长,字直夫,号康所,自幼由姨丈刘汝枢带至香山东桠村抚育成长,是为新会荷塘恒美西良里迁居香山之始迁祖。荷塘师道李氏大宗祠不设康所公神位。康所于东桠生十四世祖讳著,字观平,号逸南,后携逸南至恒美谋生(其时尚无恒美村,该村是否由康所、逸南所创立,未考究)。逸南公生于洪武元年(1368年)农历十一月十日,是为李族始迁祖。所生二子,长松刚,居恒美,次复成,迁居隆都涌边村,为涌边李族始迁祖。”

北宋灭亡,众多的中原人经南雄珠玑巷南迁之原由。北宋第九代皇帝赵佶(徽宗),因生活穷奢极侈,且任用奸妄小人,致使朝政紊乱,百姓遭殃,边警屡起。他惧又自知无能挽回残局,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传位与赵桓(钦宗),改年号为靖康。翌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赵佶,赵桓北去,从而导致北宋灭亡,世称靖康之难。于是宋室南渡,士民百姓亦纷纷南下逃难。中原人来粤谋生,必经赣粤交界之南雄县珠玑巷。宋室南渡到河南商丘,赵构(赵佶子,原封康王)即位(高宗)是为南宋首任皇帝,继续南迁扬州,又渡长江建都临安(杭州)。后以偏安可保,与宰相秦桧设计收大将兵权,杀害岳飞,割弃秦岭、淮河以北土地,向金国称臣纳贡,因之经南雄珠玑巷南下求生者日多。

(摘录中山《环城侨刊》,第17期,1990年出版。)



番禺鹿步《李氏族谱》

……闻之明道先生云明世系,修族谱之宗之所以厚风俗,使人心不忘其本也。余家旧谱世次行序甚详,源流居址有据,使后世子孙披获是谱宜有以兴。尊祖敬宗之心,重木本水源之义,明尊卑之分,笃亲亲之恩,则斯谱之修,得无少补云。然有谱则有图,有图则有据,其逸而无据者缺而不录。夫始祖所以出云祖源流远,其始于周,盛于唐。递衍而至于宋,向来具有谱可据,独惜遭乱简编无造,其久远者不可得稽考矣。然身近而可考者,言之则从南雄始迁广州府番禺县鹿步沙猎德东乡,号日敬天公列一世,为追为所以出之祖也。永辉始来之祖列为二世,于是秀岑公三世,瑶泉公四世,贞一公五世,颖芳公六世祖,妣冼氏,所生二子:长曰椿、次日材,同居猎德东乡,至是分房,而谱修焉。



顺治十八年岁次辛丑季春辛亥吉旦立

(摘录番禺鹿步沙猎东乡《李氏族谱》。该谱由广州市天河区李润海,又名李柒元、李英伟老先生提供。)



劳姓

南海《劳氏家谱·序》

我族原居海岛,自晋入中原,至元锡公不知凡几世矣。宋初卜居武阳,又代八九宦途,错出涣处于齐楚吴蜀粤间者实繁,且椒而粤之五羊为大宗,余每念元锡公一人之身也。衍而为百千万亿人之身,实元锡公一人之身也。若不为之联属,敦族敬宗之谓何。

去冬,奉命旬宣岭表,心实快然,谓载歌行苇其在兹乎。山阴静民载原谱以偕来欲印正其世序,都为一书以联属,条分之使脉正而不淆,甫至羊城,即搜求诸谱。五羊之宗,各以呈进,乃晓然南海、顺德、新会之同宗。

考其初,元锡公之后,九世讳威者廉宪,粤东与数子诸孙,家于雄州之珠玑里。值胡妃之变,诸子孙南迁至五羊,而各卜地居焉。合观各谱,历历世次井然。余因示静民日,由斯以观,可以不费考求矣,于是萃其涣而会其通又何难焉。讵羊城之役,阅月者三,而即膺内召修谱之事遽尔中止,将数十年之心胸意愿崇朝而罢。余实有心其能恝然,爰执笔弁数言于旧谱之端,以志区区之心云尔。

赐进士出身分巡广东南韶连道按察司副使,前贵州粮驿道布政司参议提督、山东全省学政局卯典试、江南礼部仪郎中户部、贵州清吏司员外郎、江西清吏司主事、湖广清吏司主事、宏文院庶吉士。

康熙二十二年冬 石门七十世孙之辨 谨识

(摘录南海《劳氏族谱》,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开平《劳氏源流》

远祖元锡公之九世孙,八世祖可传公之季子威公,以茂才异等,官谏议大夫,广东廉宪。家于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之珠玑里,后值胡妃之乱,遂避难南迁。……

南海劳边房,古本《劳氏族谱·序》,其中一段载云:“创儒林者,则我祖威显公始也。公之先世,居珠玑里巷中,属南雄府保昌县治。宋度宗成淳八年(公元1272年),出胡贵嫔为尼,所过道路,稍窃删之后以故得罪,其民皆畏迁徙。公乃乘筏而南,剪荆棘,驱猛兽,删蓬蒿,以有兹土也。初名沙水村,更曰儒林里,后乃日劳边乡。”

另一段又有载云:“直至武阳元锡公始,世系得序,至元锡公之九世孙讳威者,入粤宦游,廉宪广东,籍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里中,又迁居南海县江浦司登云堡劳边乡。……”

鹤山古劳房,威祖之二子永琛及永翰公,当年携同家属由珠玑巷逃难,乘竹筏木排沿北江顺流而下,流至三水河口,被从肇庆峡急流而下之西江水冲激,东下而至南海、高明海口及鹤山古劳三县交界处河面。有一部分竹筏木排,被古劳石岩头漩流吸引,搁停于丽水村尾及新村间滩边,因以此地为安身之所,于是永琛、永翰二公,遂为古劳开遂始祖。又传当日与永琛、永翰二公一同逃难南下者,尚有其至戚古都禄公,古氏、劳氏,为郎舅之亲,一同留在龙溪,遂以二姓“古劳”为地名云。而古劳两姓人中,世代均以老表相称。……

(摘录开平《劳氏源流考》,铅印本。此谱为台湾台北市劳氏亲宗会所赠,民国六十九年[1980年]四月。)



吴姓

新会文楼《吴氏始祖开基实录》

乐公其先梅里,珠玑里人。按旧谱称唐屯田员外郎,公讳际,公之先。后九世孙公谟,公迁下南雄珠玑里,生宪公,宪公生简公,简公生暹公,暹公生勉公,勉公生超公,超公生礼公、乐公、射公、御公、书公,五子皆官至宣教郎。以宋咸淳年间,自珠玑里至广州城。迁徙之初,居址未定,无从稽考。厥后,五公择地分处于各乡,如乐公见时宋、元乱,省城遭变,遂迁居恩平,后迁新会潮阳都冲廉村。配容氏,生英远公,英远公配叶氏,生汝钦。计日后子孙蕃衍,地基隘狭,更图改迁。次子汝锟公,同母叶氏则迁开平县平康都海心榕树尾乡。长子汝钦公,则胥守文楼居焉。初迁时土地荒芜,人民稀少,公垦草莱,剪荆棘相度,形势见风水攸聚,日此吾子孙万世基也。庐于斯墓,于斯开基之始,规模已宏远矣。礼云始祖之祖为始祖,我乐公迁冲廉而潮阳里,又迁于沙湾北都里,又迁文楼乡。汝钦公淑配林氏,系仕路林提督之女,所出四子:长讳仁,次讳存,三讳俊,四讳杰,四房子孙世居文楼乡。迄今子孙日益众,群聚此乡,邻次栉比,而庐舍疆界井然不易,经数百年沧海之后,徙不出乡蕃衍未艾。……

(摘录新会县古井镇文楼《吴氏族谱》,誊抄本。此谱由文楼管理区吴万汉等先生提供。)



《吴氏房谱·广东始祖》

祖诗曰:

“莆田我祖居南雄,只为尼妃颠覆宗。

跋涉关山随所止,举家岁晚各漂蓬。

云乃派衍源流远,兄弟连枝五朵同。

青眼喜逢姜被合,几时携谱拜华宗。”

此诗向不传某世祖所作,按光集公及天成公均有兄弟五人,则诗所云连枝五朵同,非光集公诗,即天成公诗矣。然光集公系宋时人,尼妃亦宋时事,其诗日举家出晚各漂蓬,故能言之凿凿。若天成公系元、明间人.岂追咏百余年事。能知其为举家岁晚若是乎,则非天成公作。可知且光集公系由南雄迁恩平,故云我祖居南雄。若天成公随从善公由恩平迁新会,何以独言南雄祖而无一言及恩平祖耶,其非天成公作,尤可想见至家谱所称。光集公授广东肇庆府南恩州刺史,见风土腴美籍之,则似光集祖非因尼妃迁恩平矣。然又安知非在恩平任内,适值尼妃事,而其家人、妇子由南雄逃至恩平,署后乃定籍思平耶。其时,兄弟在南雄出走者各至一方,诗故末二句云云,亦谓他时兄弟幸而复合。如姜氏大被联床正可对谱,而一订宋支耳,此诗定为八十九世祖光集公之作。……

同治十二年癸酉六月 裔孙尚时 敬识

(摘录《吴氏房谱·广东始祖》,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恩平沙湖《吴氏族谱·总序》

礼云:尊祖故尊宗,敬宗故收族,以是知族之有谱,所以溯上世系之由来,下联子姓于一礼也。我吴氏受姓,始于至德公泰伯。方其逃之荆蛮也。荆蛮仰慕其高风,立为勾吴长,仲雍以子继之,厥后子孙以国为氏。而吴之名实始于此也,然其由来远矣。传继春秋,州来季子犹以让国而流芳,克继前人,泊周末及秦汉时,或合或涣,若前汉之宗派,由至前后唐之分枝,皆由尤是至德公之一脉也,然而谱缺有问矣。自唐兴以来,则有道成公,唐进士受国子监之职,官至翰林院传诏,系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也。后奉账贷入闽,见蒲山川秀茂,遂在蒲田而占籍焉,为福建之始祖也。数继相传,至十四世祖超公,字孟魁,生五子:日礼、乐、射、御、书五公。而世居南雄,亦是枝叶相为,绵绵延延。以至宋之成淳八年(公元1272年)丙申岁九月,帝有事于明堂,于是土人惧,各迁徙焉。观于超公,父子相继随行,各居一方。而书公居于新会水南乡占籍焉。生二子:长曰竹豁公,次日竹轩公。而竹豁公则至新会之平康,占籍楼岗焉。然吴氏序撰谱牒,俱由根源于泰伯可覆也。……

(摘录恩平沙湖海溪村《吴氏族谱》,该谱为该村吴宏仍先生提供,此为誊抄本。)



何姓

广东《何氏水木本源记》

岭南衣冠之族,多出于南雄保昌珠玑巷。余何氏之始祖本由此出,但晚生后进惟知出于此。若再询其南雄之先与始祖之上,间有愕然者矣。余是以有水木本源之作,何氏系出于唐叔虞之后,成王之时已封于韩锡以侯爵。何则韩奕篇云,韩侯受命王亲,命之非诸侯。而何其国偏小,后为晋所并,子孙遂臣晋焉。

越数传有韩万者捍卫晋武有功,复食采于韩,武子即以韩为姓。至四传有韩厥者为卿食邑,滋大后与六国并称王矣。逮数传至韩厘王,厘王生桓王,桓王生安王,至九年辛未即秦始王十七年也。是年安王为秦内史,胜所虏遂以韩地置郡颖川。于是韩国之族,奔窜隐伏以避秦虐。厘王支子有韩城者安王,时尝为公族大夫,与韩非子同秉国政谏,安王勿朝秦弗听,乃退韩原及安王被秦所虏。

城祖携妣姜氏遁迹庐江,寓于津要,买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王出游至博浪,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公子阴谋所使,乃下令潜访六国,后欲尽屠之。

秦遣吏胥密诘居民姓氏,祖方掌济,胥登舟则诘日,公何姓?祖尚未知为吏,适天寒泊河,因戏指水而言,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然胥不悟,复问若殆河耶,祖复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也。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为秦吏,大骇而窃叹日,吾家获免刀锯者何之一字也,岂非天所启耶,遂以何为姓,盖何之得氏始于此。

至唐时,有讳鼎者其子泽,父子皆登唐大中进士。泽之子昶石,晋朝官拜侍御史参军。自瑊祖起凡四十一传,即今我何氏始祖也。宦居南雄,卒於国难,尸逆流三十里,州人神之立庙于沙水村。后宋朝嘉其忠义,赠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匾其庙日“忠义何公庙”,其庙其显赫,历朝皆命有司祭祀。宋朝特旌之详著《通志》,葬在巾子山,至今封鬣犹存,子孙因定居焉。

至南渡时,有讳喾者为翰林学士。寇陷南雄,避地广州桂林坊,为初世祖。其子礼为承事郎为二世祖,其墓传闻在越王台,今失。所在考之旧谱,二代之祖尚在南雄。至三世讳琛,字彦雄,号玺庵者,官拜承事郎,始入广州。其说近是何也,若初世祖已迁居于广州,则二世、三世已安居于广州矣。岂有安居而忘其祖父,之生卒岁月与失茔墓之所在乎。此不可言于俗人而况于为官者,而蹈之此必三世祖流离迁徙之际,尚属冲龄逮长而追思其祖父也。所以不及其高曾,只奉其祖考。若初世已迁于广,不能尊其高曾亦当奉其考,此礼愚夫愚妇所及知而独昧于学士之身乎,此则可议也明矣。嗟嗟其事,自宋历元迄明,虽云邈远不可考证,然以理推之,即百世如一日也。余故不敢概以为是,亦不敢遽以为非,深冀于知者以考之。及至有讳人镒,字德明,始定居于番禺沙湾乡,即今四世祖,实沙湾何氏之始祖也。自昶祖至此凡十五传矣,以长子贵恩封承务郎,生四子,以甲乙丙丁定为四房。号甲日起龙,登宋淳祐庚戌科方京山榜进士,累官至朝散大夫。乙日斗龙,博学宏词,特科省元。丙日曜龙,由太学授从事郎。丁曰翊龙,由明经授文林郎。兄弟蝉联簪组相继至元季凌夷,或仕或隐,隐者有采微之心,仕者有拯溺之志,各行其道,殊非为国家光也。至我明启运诏科取仕,莫不弹冠相庆。洪武庚戌科,我八世祖讳子海者,即以麟经中第一,明年即登吴伯宗榜进士。盖得姓之后,源流历历可据,生齿渐殷,虽支分派衍,各谱其谱。而居沙湾者别为一谱,尝读眉山之谱,仅尊于五代,详于五服。 余谓高曾之上亦吾祖也,五服之外亦吾亲也,若不尊尊亲亲,则相视为途人矣。相视为途人,则吉不庆,凶不吊,吉凶不相吊庆,则孝悌之心,乌得油然而生乎。

余不敢自谓尊尊亲亲,姑明其所自出也。故唐之颜标不认鲁公庙院,君子以为贤;宋之狄青不附梁公,君子以为智,余又不敢谓贤与智也,明余不敢妄为扳援云尔。然溯水之源者必本,于星宿稽山之宗者必先,于泰岱而唐叔虞,实何氏之星宿泰岱也。余以管窥之见,仅录其本源,然犹不敢自以为是,敬质于博古者裁之,若嗣今伊始则又俟,于后之君子识焉。

伯川翁及如澄翁记

(摘录广东《何氏家谱》,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顺德《庐江沙湾何氏宗谱十五世祖光浈修谱·序》

盖自延陵李氏开氏族,厥后,世胄名家莫不各自为谱。然求其来历,宗源世系详明,不多概见。余族自得姓以来,祖讳瑊,传至南宋,祖承事郎。茧庵祖,讳琛,统系相传,历代不紊。后经元季兵燹,避乱播迁。茧庵祖之上祖父二代,谱系所载未得详核。然南雄宗谱,经茧庵祖之父显甫祖同修,统系井然不紊。又参之南雄分支,始迁桃溪之祖,讳琰,所著谱序及雄州支祖,讳礼节所撰。何氏统序编著,宗支凿凿有据也。按南雄谱茧庵公之祖,讳元崇,字先仁,娶庄氏、谭氏、周氏,墓在保昌县界桂峰山内。居南雄即今本族所称初世祖也。茧庵公之父,讳秘,字显甫,娶麦氏,墓在保昌县界桂峰山。修南雄宗谱,即本族所称二世祖也,生子五:长曰琇,居保昌县沙水村,守南雄宗庙;其二,讳琛,字彦雄,号茧庵,官承事郎,即本族所称三世祖也;其三,讳琰,居肇庆桃溪村,修族谱;其四,讳瓒,居新州即今新会县;其五,讳琪,居循州,各因官所而定居焉。遂开广南四族,据家谱载茧庵祖,居广城桂林坊,生子讳人鉴,字德明,定居番禺沙湾,为我族始祖。迁不桃之祖,即本族所称四世祖也,祖生四子:以甲、乙、丙、丁为房号。甲讳起龙,字君泽,号恕堂,宋进士,累官太常寺卿,以先任佥判,封父为承务郎;乙讳斗龙,字君望,中博学宏,词科省元;丙讳跃龙,字君任,官从事郎;丁讳翊龙,字君佐,官文林郎。自后族类繁衍,科名接踵。香山黄大司成,讳佐,修《岭南通志》,称沙湾何氏为望族非过誉也。明初,伯祖讳子海,登洪武庚戌进士,肇修家谱志一。祖号悠悠,留心谱牒纪。其叔子宜公,往马宁,观其先祖利广墓志后,议往南雄详考《保昌县志》不果。迨秋田伯祖讳炯,自言其赴礼闱时道经保昌,会雄州宗盟,询其来历,甚悉因筮仕不遑修谱云。前代列祖俱有志而未逮所望,后人有以修葺之,乃越四百年竟未有承其志者良可慨也。余不揣愚劣,爰考先代世系,上自麻阳少尹讳颗祖,始修《浈阳水木记》。宁国伯讳昌期祖合修《通谱》,容管经略,使讳鼎祖续修宗谱牒。系显甫祖讳秘,修南雄宗谱,溯其源流,正其讹舛,修明一本之谱,付诸剞劂传之后世。俾按谱了然咸知所,自庶水木本源之思藉,以稍展焉耳。



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孟夏上浣 十五世邑庠生 光祯 谨识



新会苹冈《宋氏族谱·序》

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所以明世系,序昭穆,别尊卑,辩长幼,使后嗣子孙不至数典而忘其祖,故古来孝子慈孙未有不以修谱为急务者。……

夫宋氏谱所载讳开宗,字肇雄,号庾峰者,乃南宋江左中之望族。进士复周公之哲嗣,而鹤山宋君章郁等之始祖也。孝宗时,随其父莅任广东保昌县署,日与南雄士大夫游悦其地,山水之清秀与风俗之勤俭,爰卜筑珠玑巷内,以长育子孙,公之为奕祀计者深且远矣。厥后,弃珠玑徙居古冈州苹冈乡。虽日世乱,岂非天佑宋氏而使之昌炽于苹冈者哉。尝搜其谱,帙考厥宗派,其居苹冈乡者,则有若大桥坊、赤龙坊、腾龙坊、沙头冈坊、新龙坊、小江坊、谷岭坊、大巷坊、挹薰里、正冈坊、村头里、田心坊、文楼长庚坊等村。其由苹冈分支别县者,居于新会则有潮连、沙堆、白沙、山溪等乡;于南海则九江;顺德则北溪;高要则高墩;香山则小榄、南面山、澳门等处,星罗棋布,派异源同。使非有尊祖敬宗者修明其族谱,以传之无穷,奚足令后人分昭穆、明尊卑、辩长幼也。……



广州《杨氏家谱·序》

尝谓根深者木必茂,德大者后必昌,是子孙蕃衍,皆祖宗留诒也。然传世日远记载不详,数典忘祖,昔人所讥。吾家系由闽省迁寓雄州,后复递籍顺邑岳步乡。自宋至清历数百余年,迭经兵燹,谱牒残缺,遍访故乡父老,略有传闻,难以详核。

迨文聚公迁居南邑佛山镇,遂为入籍南海。始祖历五世至约轩公,迁居省城晏公街;六世至艺圃公,卜居于城西十一甫,迄今瓜绵日盛。

自艺圃公至今,仅及五世蕃衍至百余人。闻诸宿老张保之役,省城戒严,各乡男妇被掳者数千。艺圃公家非素封,慨然仗义,罄其所积,出金赎回,存活甚众,生平积德,悉数难终。今幸螽蛰麟振,怡怡济济未始非,祖德留诒也。惟是传世日远,子孙或析居别处,傥无谱牒为据,恐昭穆长幼,茫然莫辩。

前学亭权祖,芗洲伯父,朗庭兄皆有采辑。然谱例未能划一,记载略而不详,崧幸列贤,书之无粗识。爰于课徒余暇访诸族耆询诸,故执按诸旧册证诸新闻,苦虑焦思裒成帙,信者存之,疑者阙之。庶几溯源返本,知祖功德,久而弥光,而昭穆分长幼。辩睹斯谱者,油然生孝悌之心,其亦敬宗收族之一助也。

光绪八年岁次壬仲春吉旦 九世孙 其崧 谨序

(摘录广州《杨氏家谱·序》,民国八年杨道于重修,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三水米烯《杨氏源流》

据花邑杨屋村族谱云:

杨氏远祖杨土益,配陈氏,居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长子心学,移居开平浪鹤山大坳;次子志学,移居仙洞,生于大宋,终于长兴年间;三子幼学,移居开平独冈、新会仙洞;四子迈学,移居顺德。

宋咸淳年间,有皇妃贬出官,潜藏于南雄珠玑巷。巷人自惊惧,日私藏皇妃罪莫大焉,将必有诛戳之及,于是竞相投奔。时心学公与弟志学,幼学、迈学亦谋远徙,但事起倥偬,恐迁之后各地分居。而子孙无由知其同出一本也,故于临行之际,口沾一律,记之于竹,折竹为四,各执其一,以为后日券。其诗曰:“一支杨柳发四技,种栽各处须逢时。耕读勤俭无余事,心志幼迈莫迟疑。”于是乘筏而去。南至五羊城相土而居焉。

杨士益第六代孙杨大廷,迁三水米烯。

注:上述米烯的烯(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

中山北山《杨氏信海堂家谱·序》

吾族自泗儒公,于大宋嘉熙元年由南雄移居北山。垂六百三十余年,代传二十有四。宗族之世系,支派之流源,考诸旧族谱,增修至再举纲挈领秩序了然。然而自重修至今又已数十稔,生齿日增,宗派繁衍,其各房兄弟,有无仰承遗绪,搜罗编辑,不得而知。顾我房兄弟半多旅居外省,或事商业,或莅仕途,多有数年或数十年.不克言归者,虽间有率居乡土而又或为景遇所困,无心及此。长此以往历岁愈多支派,日益涣漫,音问浮沉。宗谱岂堪再问乎,桂清塞外从公亦逾十载,怀陟屺陟岵之心,念维桑维梓之义,惧宗谱之陵,替感先泽之幽光,义不容辞,情难自己。用是函嘱从弟开毓,将吾家旧谱由本支上溯泗儒祖,下迄功海公。功海公以下仅载我房世系,抄录邮寄前来详加考订,名曰北山《杨氏信海堂家谱》。付诸梓人,装印成帙,分给我房兄弟敬谨收藏。俾各传示子孙不时观览,以备族中修谱,便于采录,是则区区之本意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季秋 二十一世孙 桂清自序于张垣电政差次

世 传

一世

泗儒公生于南宋年月日,时失书,卒于大元至元丁卯四年三月初十日。娶黎氏,生于南宋年月日,时失书,卒于大元至元丁卯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同公合葬本乡土名桥尾,又名白地,后修重葬卯兼乙向。二子:长玄文、次显宗。大全谱叙云:“原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乡珠玑里。因元兵扰攘,逼近南雄,于宋嘉熙元年丁酉,偕婆及二子来。”……



张姓

新会《张氏族谱·序》

夫家有谱,所以重本宗明世系,属人心亲骨肉,合贵贱而一之者也。谱废则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称其祖,南北阮一也。而贫富之各异,其乡邾朱之族一也。贵贱之若凌其分是无惑乎,固之不通于伦而韬之欲附于仪也,谱其可以或谩而废长哉。

吾张氏远祖九龄,世居曲江,至五世纲徙居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纲之曾孙彻唐进士,任范阳监察御史,赠给事中。彻六世孙喾,为唐运使掌平籴事,始居古冈。洪源钜派厚德殊勋著史册,扬于人言固不容赘。夫何时际胡乱,三子各就产分居,朝列之后分而小范、北街、泷水,朝之后分而张桥,朝清之后分而沙冈。治乱相寻谱牒,散越莫知悉详。近稽吾荣翁孙纯徙居泷水,纯翁孙丙与寅,由泷水迁石头、棠下。俊翁居豪山,至于富翁,生二子:长清、次诚。诚生三子:长仁、次寿三口。寿居小范仁,生廉,迁居沙富,又分塘河各乡,根本一脉相承,照然可考。非若伦韬之扳授附和,苟且相依也呜呼。七世之传若是其未远也,然而以前无有记者之况数十世乎,故不揣愚昧历考颠末搜其遗缺,为图格以正之。于先复胪年世,娶适姓氏于后,上不忘乎,祖宗下不遗乎,疏远使派别而源不分世远而情未远也。于是大本立而世系,明骨肉亲而人心属幸,而富贵莫以为骄,不富贵莫以为屈,则人纪修而大伦敦矣。虽生终年月,娶适姓氏不尽详,而大略亦可考,亦夫子存羊之意也。后之子孙稽吾之所未,稽自一家以及一族得其所据焉。遮使愈远愈彰,人人皆知所自出也。是为序。

大明嘉靖十九年九月初九日 仲礼翁第七世孙子元撰



番禺沙湾紫坭《张氏家谱·序》

尝思族谱之义,由国之有史也。不论美恶富贵,孙枝否泰宗祖葬,尽笔于谱书之,详悉万氏共观千秋在目,使后子孙不忌厕自出也。究其谱之原始,自唐柳芳乡张氏之先,出于绍良公,字超远,生二子:长曰九龄,字子寿,世居韶州曲江,为唐宰相。次曰九皋,字子鹤,为荆州太守,遂居绵竹。历五世而生成,咸之曾孙日琰,迁居南雄珠玑巷而居之,娶王氏,生二子:长曰世鹏、次曰世龙,字普济,乃魏公四世孙张琰之次子也。生于宋朝,仕至五经博士,配妣马氏,自南雄珠玑巷迁居于龙江白社坛,不祧之祖也。建祠曰“申锡堂”,诚为报本哉。迨由龙江而紫水,紫水而桃村,世远族繁。迄至于今,或富贵贫贱之相悬,或游宦而乐夫远方,或商贾而虽夫乡族久而不还。由是孙枝日蕃,欲寻根本而还宗人,莫认彼莫所辩,于是失其所宗诚可悯也。余虽不敏目亲斯世,有失于宗者,有矢有非,而是者有矢,因感其心期载其家谱,留传子孙。俾知祖考所自出纵有他乡,莫旋虽南北悬殊,而按谱以稽森然雁序。是故昭穆无所紊,宗枝得其脉,遗我子孙代代相承,万世不配也。是为序。



番禺龙岐《裕庆堂族谱初编·序》

盖闻族之有谱,所以溯本源。而绵嗣续,敦孝悌,而笃亲亲也。我族系出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里,文献公二十八世孙,宗仲公之次子也。元至正二十四年,因乱徙居,随兄至石桥,自见岐阳山水清胜,遂卜为世居焉。作述开基,历十余代,而本支繁衍,己有三百之奇。清康熙甲辰,迁徙三年,流离失所,幸王巡抚奏准皇仁开复,共庆安居。而世系之谱,几己废缺无存。曾叔祖儒贤公留心纂述,著成一谱,以启后人,其功岂不伟哉。但只列某世某名,而不上溯其所由生,又不注明其所生之子何名,未免难以稽查,况延至于今,将己百载。而族姓之蕃昌,无人著述,又何以溯本源,而绵嗣续也。余晚年闲暇,因念族谱之重,不可缺略,爰搜之私藏,询之父老,仍辑为谱。并注其名,所生系由何人,及所生之子何名,贯串开列,使之一览便明。虽间有一二过继,及娶妻某姓,不能尽志,亦疑以传疑,不敢妄有增减。以益吾过,后之孝子慈孙,继而修之。则百世之远,可考而知也。



嘉庆岁次甲戌仲春上浣谷旦 十三传孙德隆敬修

(摘录番禺龙岐村《裕庆堂族谱初编·序》。)



凌涌《张氏族谱·序》

余张氏秦汉以前无稽矢。至唐有讳彻者举进士,为御史,生子兴,世居南雄敬宗巷,七世同居。唐敬宗闻而嘉之,赐珠玑绦环兴,避帝讳,改所居之巷为珠玑巷。兴子盛,盛子昶。昶子廷泽、廷范。廷泽子喾,少而孤就鞠于廷范,范由孝廉举为御营使,督岭南常平司。浚梁篡唐位,义不再仕,遂携喾迁于冈州韩屋桥。喾生三子:长名荣、次名华、三名昌。因叔祖彦泽破门有功,本族子孙皆得受封。荣封朝列大夫;华封朝议大夫;昌封朝请大夫。赘配登名里,何伯川公女,居古冈州沙堤乡。置义禀遇凶,岁以粟赈济于贫民,民德之塑神像祀焉,沙岗一派皆昌之后也。缘宋季元乱,谱牒毁于兵灾,其间失传者或缺焉弗详。至我祖绍宗公系昌祖之裔,又自沙岗迁于凌涌。三世原达公,为元朝南京都防御使,九世凌山公登嘉靖庚戌进士。至十一世孙济甫,万历戊午复举乡荐,前后游喾代不乏人噫。绍宗公以上既难悉详,绍宗公以下谱可不修乎,故予与兄弟建奄、宇心,吾辈搜旧谱而重修之,以绍宗公为凌涌南岸一支之祖。自一世以及世世,凡祖考名绕出处,事业与夫生终年月,萍山处厕,男女配婚之类,靡茔不尽,俾子孙观谱者思焉。睹讳跷则思显亲而扬名,睹事业则思绳武而赞绪,睹生终穷葬则泣社庐墓之思切,睹男女婚配则茑萝松柏之思殷庶几乎。礼教之风,孝义之俗乎。昔苏公作谱而曰,观吾谱者孝悌之心油然而生,马玲读祖传慨然曰,岂可使祖勋坠于地下。予谓今日之谱,亦然盖人情有感者心也,所以发吾心之感者谱也。谱以传世思祖宗,而不见先祖宗之谱传,即见祖宗也。岂有见祖宗之谱传而不油然兴孝悌,慨然思祖勋乎噫。贤才出则国将兴,子孙才则族将大,倘吾子孙之才。闻苏马之言而兴起,感谱传而追思,有能出为名臣。如辙、如彦泽、如原达、凌山公者,树勋业于朝廷处为高士;如兴、如昌公者,播德义于乡曲此孝悌之盛事,而继祖勋于不坠者,其为是谱之光也,匪小矣。余深有望马谨序。凌涌张族班次 统承先德,世秉公清。道宗孔孟。 学效周程。文章华国,奕赞圣明。

龙飞天明万历庚子秋 十世孙凤翎 撰 由光绪十九年增修





陈姓

恩平鹿颈《陈氏英翁族谱》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忘本祖之,世系不可不考之,以修谱哉。余陈舜之后二十八代孙,胡公满受封于陈,今陈县是也,遂赐氏焉。传二十四世,生完、让、逊、顺、文。完奔齐生恒,受命为齐侯,改姓田。让传十二世生涉;涉传十二世生实,号太邱,守颖川始郡焉。实五世生登,字元龙;弟跃,字梦龙,为徐州太守。二十世生洪进,封为岐国公,迁河南光州。二十二世生瑚,为官被谪迁福建龙溪,生烈,兄弟十八皆仕,宋仁宗嘉祜为名臣。烈隐福州,嘉祐七年壬寅,召国子监,直讲不到,偕兄弟游金州。生圭,圭生吾仁,吾仁生兆,为县令。义生贾、亮、敬。兆生文、纪纲,兆为官,同男、纪、纲贬西川。文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九龙井珠玑巷,生鼎、鼐。鼎为河南太守,生万山;鼐生龄山、逸山、寿山。万山生辉,号炜辉,登进士,谏议大夫。夫人邝氏,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润、图、仁。……

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珠玑巷签名九十七人共三十三姓。罗贵为首内有族中陈世兴、陈世道,二团称告移,由县及府,南雄府钟文达准给文引。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偕九十七人向南南迁,四月十三日到大良邑,众赴县业芳告案立籍,县造册缴引。而世兴、世道在大良而居止焉。是时谟祖之兄弟七人,子侄二十有八,偕族之兄弟三十有余,有携手南迁。有留恋故土,有返回福建,有各处别去者。吾谟翁兄弟,世代官宦,仍居故土。盖谟翁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岁,至历淳熙十六年,光宗绍熙五年,宁宗庆元、嘉泰而至开禧元年乙丑岁,三十三岁是也。是时,谟翁与英翁兄弟同登科第,志在故土,不欲迁身,在居官不能迁。谟翁举乡进士,官至刑部侍郎,随隐焉。英翁登进士,为宣议大夫,差抚外夷不行。谟翁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超。英翁生四子:法、福、寿、悟。及历开禧至嘉定,又理宗始,实宝庆,终景定共在位四十年改元者八,而谟翁与英翁耄而殒矣。……

咸淳九年癸酉岁,即元太祖至元之十年正月甲子夜各逃生,吾祖相语曰:“是行也。”兄弟恐难相遇同处,但逢冲则止焉,兼村名有点水者即栖焉。盖水流万派在可以逢源,矧故土亦曰沙水村,以志无忘所自也。因是咸淳九年,法祖偕伯叔兄弟子侄,登舟而往步陆而行,通迁于广州府各处居焉。长谟翁四子至古冈德行里寓焉,次宣翁迁居东莞;四恺翁迁居海晏汶村;五润翁迁居潮州;六图翁迁居清远城里;七仁翁迁居古冈涯湾。三英翁生四子:法、福、寿、悟。福祖居潮涟,寿祖居黄冲,悟祖居邓冲,我法祖十五郎守朝郡,守广西柳州知府,学法救民,满俸荣归。当祸而南迁也,抵舟于新宁祗坛海旁住。劄忽闻,哇声响闹,祖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登车而寻,择地名冲金而栖止焉。娶妣刘氏,生三子:金山、禺山、火山。是时,貊贼作乱,金山祖以韬略擒取,奏闻恩绶土提举司职,各盐场以家作衙。生四子:师盂、师仲、师季、师亮,迁居上泽。禺山祖住冲金衙前横塘,娶妣李氏,生两子:元礼、观礼。火山子住冲金鹤头,生二子:子谦、子庆,居住陈冲。元礼娶妣巫氏,生三子:大使、以安、以成。大使杜。以成生二子:景仁、景贤,留冲金。惟吾祖以安许配海晏赵氏(未娶)。当元世祖至元之二十九年壬辰岁,惨遭海寇麦秀掳至地名铜鼓罔,义不受震辱,用箭自刺而死,今载新宁志是也。后以安祖单身流飘避居南恩浇洞村,改名广七,娶妣罗氏生一子,七五郎。七五郎娶妣黎氏,续娶邓氏,生四子:富四、富五、富九、富十.见浇洞地僻人稀,非所以光前而裕后也,就择南恩水东地面泾符头而居住焉。今富四祖子孙居住泾符南闸,富五祖子孙居泾竹里北闸,而分两大房,爰以相依而居焉。继之宗族蕃衍,而分白水塘、鹿颈、平富、冈村,散居各村者又蕃矣。至富九、富十两翁往阳春、阳江而置田立宅焉。凡此考世系而编修之谱,内所书子孙先后相承者,接血脉也。伯叔兄弟亲疏相序者,连同气也。……

法翁十九世孙 邑庠增广生承宠讳壮丽参订考详并书



鹤园《陈氏族谱·序》

昔韩文公有言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草为之后,虽盛弗传诚哉。是言故有创作,于前者尤贵,有继述于后也。”溯我始迁祖佛正公,自宋度宗年间由珠玑巷而来,择居佛山开族分支,迄今数百年历数十传矣。年湮代远,恐世系之难稽,势易时移,虑派传之失序,族同人有见于此。遂集合族老少,倡议修谱之事,仿照先型编为族谱。夫谱者普也,将世系昭穆叙一本之亲传,万支之派普及,尊卑长幼,使称名之不紊也。及决议修谱之事,行委豫为总纂,与族中海筹、叔祖等为会辑,豫虽庸愚安敢方命。然而头绪纷,如编辑匪易,幸有金鱼房柳生君者,谊属宗家事相来往,知其长于修纂之能,遂敬聘柳君为编辑,得其模范。今者谱牒告成,所愿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籍斯以垂不朽也。是为序。

民国六年岁次丁已夏历七月吉日 十八传孙万豫敬序



大同显冈乡《陈氏族谱》

……讳政追,号紫峰,自南雄迁居大同之祖也。宋朝咸淳九年,因胡贵妃风颠走落,南雄众惧祸及,遂结竹排顺水流而下至连州江口,飓风大作漂流,散处广州各县。初,南雄陈姓止一族四五十人,故今南雄来者皆一脉也。公始卜居凤谷坑西向,今隔冈、高家尚有旧社遗址。公娶安人郭氏,合葬于福录冈,坐丁向癸之原。(摘录大同显冈乡《陈氏族谱》,誊抄本。)



番禺沙湾龙岐涌边《陈氏族谱》

……按軧公,字彦约,为南雄保昌县知县。闻广东风土美好,谢政后居南雄,后迁番禺凤翔社,公始入广,故祀公为始祖,称十八,府君生子。景德元年甲寅辰,终于冶平二年乙已,享寿六十二岁,葬于番禺流溪堡上鹤头红寅甲向。曾氏安人扫葬于泰和县五十八都,土名牛思口山冈丁未向。吴氏与地师曾公俱葬于番禺石窝乡,土名牛思沥庚向。后裔徽居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龙门、从化、新会、新宁、开平各县,皆其后也。遗山其头尝田三十六亩,其头谷于地六亩六分六厘,鹤头红牛思沥地税四亩七分六厘六毛,山前塘税一亩零五,坟后地税十三亩五分,派五房轮纳粮务收租。(摘录番禺沙湾龙岐村涌边《陈氏族谱》,誊抄本。)



墩头《陈氏族谱》

魏颖源记略

陈氏舜后也。舜生于姚墟(在今山西省蒲州府永县),称姚氏。后居妫汭(二水名,在永济县首阳山下,南曰妫,北曰汭)以汭为姓。禹受禅,对舜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省归德府虞城县),思其裔也。佐少康中兴,三十二而周有天下,武王封妫满于陈(今河南省旧开封府以东南至安徽亳州皆其地,春秋之季为楚所灭),以奉舜祀,谓之胡公。今汴梁(即河南开封府)之陈州(府名春秋陈国,汉淮阳国,隋置陈州,清升为府属,河南民国废,今淮阳县其旧治也)颖川地也。支庶封于越(国名春秋之季灭吴奄,有江苏、浙江及山东之一部,后为楚所灭)之会稽(郡名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皆其地)。故名其邑曰上虞(县名今属浙江会稽道,舜避丹朱于此),曰余姚(县名亦属浙江稽道)。九世而陈公子完奔齐(国名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战国初,其臣田氏篡国,为七雄之一地,当今山东省)。始以国为姓,称陈氏。既而食邑于田,改姓田氏。后竟代齐称王,传十五世,并于秦。其子孙有仍称田氏者,有称王(按王姓通志所载,京兆河间之王出于周文王第十五世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于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于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广韵所载,有二十一王,太原琊尤著。其余又有虞姓及赐姓,冒姓者族系甚繁,各地皆有之)氏者,谓先世故王家也。有复称陈氏者,故王莽以妫、姚、陈、田为宗室,不婚姻,其居颖者,亦皆以陈为姓焉。据古史轸,齐王之后为楚相,封颖川侯。因颖徙川(郡名秦置,今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以及禹县至阳武各县,皆是治翟韩都世)。传十世而生文范先生,讳实,字仲弓,为颖川功曹,又常宰太邱,称陈太邱。子曰元方、季方;孙曰长文、孝先,咸以学行世。其家,每公门征辟,羔雁成羊,后世谓汉之陈。与唐之柳,参拟风概,足以历俗,虽贵阀不得并焉。自晋而后,族益繁衍,蔓延于天下,而东南尤多,谱牒散阙,其详不可得而考矣。江左(谓长江以东之地即今江苏等处)之陈,得之唐史献文,先生季方,生青州刺史忠,忠再传生晋太尉准,准生伯轸,渡江居曲阿(县名,即今江苏省丹阳县)。又再传徙吴兴长城下若里,南朝高祖武帝之祖也。隋克金陵,陈氏迁长安(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仕宦遍于中州,而疏族仍居江左。唐之中叶,宰相夷行,字周道,亦江左之粮。无忘先业,重报本追远,切于身家者也。尔毋视为轻易,兢业是承,则吾头望慰矣。

明永乐十年孟春望日书。



魏世代迁居略节

自南宋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始祖尤翁,自南雄珠玑巷,初到新会古冈州。历观各处地方,可为养生乐业,遂开辟于石头(开禧元年正月十五日移到石头)而世居焉。(由开禧元年至宋末,我祖在石头居住共七十九年),传至五世,元开国初,始祖徙善翁,乃迁居新宁峒都上阁堡东山里而开族焉。又传至五世,元康公于正统二年,拆迁六村蓢美而开族焉。元福仍住东山里,其后迁居山顶墩头亦传族焉。自福公传至四世满聚公,生一子名纲,迁徙开平潭璧村而开族焉。又自福公传至七世祖允宗公,生四子:长仲畏、次仲清、三仲明、四仲述。惟仲述公于大明嘉靖年间,往阳江贸易,遂居于报村而开族焉。宗奇公之次子睿本公,亦析居阳江开族。又自福公传至八世,上平公之季男禹赓翁,迁居广西省而开族焉。上绩公之次子豹炳翁,亦迁居长沙而开族焉。

按自从善翁于元朝初,由石头迁居上阁东山里,经历元朝一百零七年,明朝二百七十五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至民国二十一年共六百七十一年。

(摘录墩头《陈氏族谱》,铅印本。民国二十年由香港聚珍印务书楼承印。)



中山隆都新路村《陈氏旧谱》

……吾祖君志公口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居住。向来授肇庆府阳江县守备之职;胞弟君成太叔祖授广西梧州府博白县学正之职。一向无异口,妣胡氏,逃在保昌县凰颠山,以致颁旨查辑皇妃事,惊惧揭家逃走四方不敢复回。咸淳十年四月,皆同弟逃至连州水口,余满相地而宅。因弟不果同来,至次年相聚。自到香山城西住立一载,后到隆都采地场,得与黄瑞祥买地场一段,土名黄屋园,积税一十余两,建立房屋居住,易名新路村。……

嘉庆十二年丁卯季春上浣 十二世孙振芳仍录

(摘录中山隆都新路村《陈氏旧谱》注云,誊抄本。)



陆姓

高要隔蓢《陆氏家谱·小引》

……吾族河南之郡,其天演支派,昭穆绵绵,承其后者亦安可不从流而溯源也。稽我族始自浙江平湖县,后迁南雄珠玑巷。始祖日顺宗公,妣钟、黎氏安人,生吾祖龟龄、鹤龄、蛇龄。公于成淳八年十二月徙于新会、三水、南海、香山等县。我龟龄公原居隔蓢,后迁居中乐都一图小桥村,娶杨、李氏安人。李氏出小桥,子孙分居桐井、大岗尾、赤岭、买岭等村;杨氏出隔蓢,子孙前谱元乱失,没不可复考矣。

今因自宋以迨大清奕业相承,岂无木本水源之思,故世代相记。追修此谱一以见先人之事业,一以祀百奕于无穷,庶几见继往开来之意。若夫补阙拾遗,犹仰望于后世之贤子孙者也。……

(摘录高要隔葫《陆氏家族》,誊抄本。此谱由肇庆市端州区志办冼铁生先生提供。)



南海鳌头《陆氏族谱》

……粤东宁靖挈居南雄之珠玑巷,后因路值通衢,兵贼交扰,携眷直抵广州府南海县鳌头堡梧村乡安居。时左右乡邻多众珠玑巷避地而来,公为立学校课,读勤耕,每岁时伏腊,礼让相先,德化所流遐尔,悦服寿九十余。……

上淇支

始祖讳粤昌,配高氏,乃宋金青光禄大夫。讳琚公之孙,处士讳瑞公之子也。琚公与梧村始祖琼公同胞,宋理宗时其子瑞公,由江南迁居南雄珠玑里。咸淳七年,粤昌公复挈眷迁居南海,即今之鳌头堡上淇乡日新堂也。

恒头支

始祖讳滨,字公涯,号镇南,配潘氏,乃融如公之子也。宋度宗咸淳元年十月甲子,朔祖兄弟十一人,随父由南雄珠玑里迁居新会冈州。时寇盗充斥乡党,以祖孝友忠义,于知广州军事张公镇孙拜为乡官,以其行十乡称为忠义,十乡官人心以固疆圉。赖安偶游鳌头,爱其风土之胜,人情之美,偕子孝贞卜居焉,即今之鳌头堡恒头乡“崇本堂”也。

顺德医保房(居石涌乡)

始祖医保公,配老氏。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南海鼎安都寻居,今之顺德堡石涌乡。三子岩英,洪武二十七年复分居安利。

鹤山顺宗房(居隔蓢等乡)

始祖顺宗公,妣钟氏、黎氏。宋建炎年间,由南雄迁居新会城社仓地。一世祖龟龄公,妣杨氏,由社仓地徙居中乐都窑头新村。二世祖士龙公,妣林氏,由窑头徙居古劳都隔蓢村,今改属鹤山县。三世祖生三子:长德显公,次德明公、三明德信公。德显公任冈州仓大使;德明公,宋度宗咸淳四年解元;德信公,宋恭宗德祜二年解元。德显公子孙世居隔蓢,后分居同邑下洞、杰洲、那凹及新会之水母湾、沙间嘴等村。德明公子孙世居隔蓢,后分居同邑越塘乌石、玉岗、龙耳地新会之大灶、棠下;香山之小榄;广西之西隆州等处。德信公自迁新会天河之小湖平冈乡居住焉。

顺德秀房(居龙江乡)

始祖讳世卿,原居南雄珠玑巷。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三月十六日由南雄启行,二十六日抵广州府龙江之北山家焉。祠建古树坊。



林姓

番禺林氏受姓远祖纪

林之来远矣,自王子比干为殿少师,以忠谏死。夫人妫氏,怀娠二月,遁长林山石室,已而生男坚。武王克商,封比干墓,墓在河南卫辉府汲县。孔圣题曰:“殷少师比干墓。”唐太宗征岛夷,师次殷墟,追赠太师“谥曰忠烈”,以坚忠臣后也。胙之士,而命之氏,因生长林,赐姓林,林之得姓自此始。后子孙蕃衍,世为大夫卿士,载籍所传,犹可考也见云。坚生载,载生瑳,瑳生虎。自坚后十二世曰放。放当孔子时,问礼之木,后从祀孔庙。……

唐、宋以来,科名鼎盛,不可胜纪。至楚伍公,由翰林学士官至东粤南雄州大参政,实为少师一百一十八世孙,考其时,当在宋季。楚伍公卒,子孙遂留居东粤,今广州府之太平桥铁炉巷番禺之五凤乡,又名五村,及东莞水南窑头,皆其裔也。楚伍公十五世,而至仕经公。本朝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由五凤分居广西贵县,逮今同治丙寅,凡一百五二十年矣。

总吾林在晋时,居下邳。永嘉丧乱,禄公入闽,子孙日众多,分处郡邑。自受姓以来,至丞相臬大盛。九牧再盛。人谓忠孝节义,理学文章,咸推吾林,不仅科名荣耀一时也。虽世代久远,支分派别,然其本源则一也。因列世谱,溯厥初生,为远祖纪,后世子孙庶知所自焉。

同治丙寅十一月冬至日 裔孙文度 谨撰

(摘自番禺《林光远堂族谱》,民国十九年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中山南蓢榄边《林族简史》

林族出自子姓,距今三千年前商朝末季,殷室王子比干在朝辅政官拜承相。当时皇帝纣王暴虐,比干屡以忠言直谏,纣王拒谏,遂遭剖心以身殉职。死事之烈,足以动天地泣鬼神,忠贞节烈,万古同钦。夫人育妫氏怀孕三月,逃难避居于牧野长林石室,生子名泉。武王克商改朝号,曰周追封比干为太师,特在河南省建立比干庙墓。又微访寻妫夫人及遗孤等,因其子诞生于长林石室,遂赐姓曰林,赐名曰坚,封官授爵,官三监爵。清河郡比乃林氏得林之始,奉坚公为始祖,比干公为太始祖。厥后,子孙繁衍代远,支分至八十一传。林懋公一系迁江苏省徐州下邳后,成为徐州冠族林。录公一系徙福建闵县,至唐朝林氏族人枝繁叶茂,贤哲迭出,功名鼎盛,为福建最大之望族。

宋末元初,时代九牧中之六牧蕴公(即天后圣母之祖父),一系开始下粤省南雄珠玑巷,沿西江至鹤山转入新会县。历祖坟墓均在新会,一世祖森公墓地曰:灵龟献瑞,二世祖植公墓地曰:雁落平沙,三世祖宽公墓地曰:明虾出水,三世祖妣墓地曰:插柳寻梅,顾在思义地灵人杰,长发其祥。

溯粤省林族,以森公为始祖。三世祖宽公林民,子孙遍布各县。清末时期,广东全省林族人氏超过三十万。考太始祖比干公庙墓,在河南省汲县卫辉城,正门匾额颜曰:殷太师比干。庙门外石狮对峙,巍峨肃穆,气象万千。正殿奉塑像,旁为神像,内外所题碑记超逾五百,如“取义成仁”、“丹心千古”、“殷仁第一”、“大节孤忠”。宣圣孔子周游河南,仰比干太师之忠亡显,特亲率门人弟子馨香祭奠,用剑笔题殷比干太师墓并撰碑铭树于其间。魏朝孝文帝,明嘉靖皇帝,清乾隆皇帝等均题词,以纪念忠烈(题词真迹及校正族谱影印录

后)。

比干公庙墓,历朝皆有祀典,并享有祀田七佰余亩。逢夫民国河南省府强祀田列公产,林氏族人不折所为,特联合海内外宗亲,按级控告追讨祀田。民国二十四年始由国民政府明令发还,并公订五月六日为比干太师华旭崇为国家祀典,以示隆重。

查林西河堂之命名,则双义于比干公生长地西河县,盖西河县在陕西黄河之西,曰西洒呈瑞。

本族有光荣历史,族人有辉煌事迹,本源历历世祚。悠悠有万荔之喻,雅有隶萼之歌,每诵鹤鸽在源生之篇,深感季昆应求之义,敦九族之和睦,亲爱精诚,联百代之宗枝,共谋福祉,愿吾族人勉之,谨辑梗概,以志不忘。

中山市南蓢镇榄边管理区西岗里村 裔孙

观祺造辑

贤彬敬书



罗姓

高明《罗氏族谱》

世系原始:

太祖讳美,原名佐,宋举孝廉。配邵氏,敕授孺人。同葬于孔堂村后山樟木树头之下,坐巽向乾兼已亥,山形进朝马。

贵祖因宋朝烽火离乱,由南雄珠玑里南迁新会蓢底。太祖兄弟六人同来广肇,后卜居于高要孔堂,今属高明。但中更世变,屡遭兵燹,是以生终年号及各子孙长次无从细考。现有朝端、朝冕、一卿、懿、荣五公之裔支分派衍,日就繁昌,各祖今即以五公分五大房焉。

府君讳淳衍,字兆蕃,号椒生,姓罗氏。始祖讳纲,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南海之大艮村。明景泰三年,折置顺德县,今为顺德人。数传至恒齐公,讳显庸,营建邑城,事见邑志,即府君十世祖也。



范湖显学岗《罗氏源流》

迨至彦壤,宋太祖拜为御前忠勇太尉忠翊郎,由祥符县迁徙居于南雄珠玑巷。彦壤之第七传孙罗贵祖,于宋高宗绍兴元年,因皇上缉苏妃之祸,挈眷及里人三十八姓九十七家南迁至冈洲蓢底(新会),更籍辟居。公有九子,四十七孙,分布于广东各郡县繁殖。

琹轩乃罗贵祖之裔孙财禄祖也,居于南海小杭圩边长延乡东南,妣张氏,生四子:长子大周,迁小杭圩边白仙乡;次子细周居小杭长延乡大埚村;三子谷周迁居顺德大良;四子米周迁居三水县田螺烯村,其子孙奉米周公为始祖。公传至第三代孙罗文贵,在大明朝之世,出仕巡宰。财禄祖至第五代传孙罗全,乃文贵祖之第三子也。



深圳宝安《罗氏族谱·序》

宝安之罗为邑著姓,其先南雄人。当宋南渡后有讳某者始来宝安乐英溪山水之胜因居焉。是后族大以盛代有闻人。今七世孙亨信,由邑庠生登永乐二年进士第,擢吏科给事中,有声朝著亦足以验,其先世积德之厚矣。亨信问示于所修族谱,列图析派,秩乎有序。不强附所不可知,惟书其所可知实,而可征是以传后。因属文弁,其端予惟氏族者古史官所纪,逮赢秦灭学公侯,子孙失其本系。至司马迁父子,乃约世本修史记。因周谱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六朝以来有谱系之学,系之书随经籍志,载天上下都国族谱若干卷。唐太宗亦尝命诸儒撰氏族志,甄别群姓。其后,门胄兴替靡常复,谓岑文本令狐德菜(原字为:‘芬’字下面一个‘木’字)柳冲等,责天下谱牒参考,史传检会真伪,合三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古之人其重谱牒也。如此衣冠士族,恶可置而不讲哉。今亨信由名一进士职,居近侍声誉日起,天将光大罗氏之族是必有在矣。异日国家讲修谱牒之学,太史且将考信斯谱,不但罗氏之光实吾邑之光也。



高明《罗氏族谱》

(卷 三)

世系原始

太祖讳美,原名佐,宋举孝廉。配邵氏,敕授孺人,同葬于孔堂村后山樟木树头之下,坐巽向乾兼己亥,山形进朝马(墓志山图见十六卷)。按贵祖,因宋朝烽火离乱,由南雄珠玑里南迁新会蓢底。太祖兄弟六人同来广肇,后卜居于高要孔堂,今属高明,但中更世变、屡遭兵灾,是以生终年号及各子孙长次无从细考。现有朝端、朝冕、一卿、懿、荣五公之裔支分派衍,日就繁昌,各祖其祖,今即以五公分五大房焉。

上中下横水四坊,各乡分列,以便公举轮班值理及发信拜山等。

上坊:屏山、塘肚、茶山、大石古、平塘、石村、界村、高要云路、横村、丁田、蛇塘、梧桐。

中坊:苍角、水镇、充美、学前、平高、黄泥湾、麦蓢、鲤冈、罗稳、将军冈、青玉、大良。

下坊:范洲、三台、罗塘、青塘、孔塘、石岐、园冈、仙村、独冈。

横水:石九、际村、井头、横坑、榄坑、岭头、塾坑、洞尾、罔头坪、大浦、平岭、棠窝、三亩石、大石古、禾草堂、云益。



顺德南门《罗氏族谱》

(卷 一)

叙世篇

尝读世本,稻罗氏之先熊姓也。本楚相熊绎之后,初封国于襄州宜城周桓王二。楚以伐绞之役,分师涉于彭罗欲伐之,而使其大夫伯嘉往谍三巡数之。明年楚屈瑕师伐罗楚大夫斗伯比曰,瑕必败,遂见楚子请济师。不听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瑕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于是,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罗,遂袭击瑕师,败之荒谷。是岁,罗自宜城徙国枝江,避楚难也。至周壮王八年,楚文王赀亦徙丹阳都枝江,更号曰丹阳。于是,罗又去枝江,徙于长沙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其水曰罗涔今,楚人谓之汩罗江,故子孙从其国名为氏。其后卒并于楚,子孙失封散于江汉之间或在湘潭,或在豫章,然世杳无足微也。其在湘潭,汉有罗环,为梁王相。环后有蒙,仕蜀至广汉太守。蒙子宪应当晋武泰始时,以守巴东有功封西鄂侯,卒门谥曰烈。其在豫章曰企生,事殷仲堪为咨议参军及仲堪败于桓元参军,死焉。自晋迄今,出湘潭者宗西鄂;出豫章者宗参军。然豫章之后,子孙独滋滋倍视湘潭矣。至宋太宗与国时,参军之支流益盛,著籍吉、虔诸州。当高宗时,参军有苗裔曰纲,是为雄州君,乃雄州珠玑巷人。绍兴末避金汉徙南海之大良,又为南海大良人。而子孙不敢忘所自,故称雄州君云。雄州无谱,故其上弗可详,独南海谱始有记载。言雄州望出豫章,乃知为参军后无疑也。雄州君孙纬以宣羲郎从制置使,防御江淮、鄱阳诸路,遂死鄱阳。归于排榜,是为宣羲公纬生师孔,师孔生铸夫,铸夫举宋省元遭乱不仕,及卒其门。人私宋羲稳之。子曰文凤,为宋都巡捕官,以父故,亦弁官去越。八世有耳孙日虞臣。始为谱垂后尚矣。再加六世有国器,继而展扬世德,搜剔无遗。后有作者曷以加诸,然时异世殊族繁宗远,非籍谱以联属而载纪之。则生齿愈滋,世次莫考,独非为之后者之责。迄今又历百有余年,而斯谱续成,庶得以承先而传后焉。



浈昌《罗氏三修族谱·序》

罗氏之先,出于仲素公之后。公与五峰先生同为龟山先生高弟,皆以理学显于宋代,学者称豫章先生焉。数传至居礼公,乐道自得不求,闻达有古君子遗风。逮矫塘公于元至正间,由江右始迁来雄,卜宅于珠玑巷。厥后,由牛田村移居于北关之外,爰处十有余世子孙。咸遵祖训,敦笃孝友,而无轻躁狂险之行,虽未赫濯家声,而养拙公授司训于陆川祀,以名宦嵩渚公以别。驾佐刺于武昌簪缨罔替垂载,旧谱班班可考。因遭兵灾,故典迁忘重念,此家乘不可久缺,宽搜捡旧籍绘以宗图,公以重修。虽列祖之懿行硕德未克殚述,撮其编次稍存形迹,使后世睹斯图者,知宗之所自来,阅斯谱者,悉祖之所自出也。故先正有云:莫为之前虽美伟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职,此谓欤但修史非笔之。当代名流不能垂之久远,纪乘必出之本宗,先达始可以光后,先宽本愚陋何敢当。此然以数百年离涣之关,十余世支流之胤苟,非急为编次,则更越数传之后邈不可稽。故不妄加润色,惟从实录,将有待于亢宗者以增辉焉。

大清康熙三十三年岁次早戌季春月



周姓

开平茅冈《周氏大宗全谱并序》

尝谓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史纪当朝政事之得失,明良时之庆会,天时地利,祯祥休昝无不关焉。族谱序昭穆之尊卑,合族之亲疏,内亲外戚,缔结姻缘无不系焉。是以国史、族谱之相须,亘古今万世不易之常也,仰惟远德。

始祖濂溪公茂叔胸襟雅乐,风月无变,庭草交翠,默契圣道,上接洙泗千载不传之绪,下启河洛万代不绝之源,实天纵之圣也。传至裔孙宣教公,乃吾十世祖也。嗟乎,人之有祖,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本固则枝茂,源远流长,理势然也。兼以远祖流芳,余裔迄今几千百年,百有余世。传久恐失其真,无征不信,与其考诸远,不若信乎近,予遂斋沐率诸子侄启告先祖,请以我宣教公之派为近代一世鼻祖。以下历代宗支行状事迹,派刊于右。俾我祖派有所从来,子孙有所依归,不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哉。

鼻祖考:

凤冈翁,妣娶管氏,恩授广东宣教,任满值干戈扰攘之际,就南雄郡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而家。宋季幼主南渡,娶拥毕至广州古冈州新会县居焉。生四子:长天赋,居芦荻那洋村;三居新会上街;次居沙冈竹院里;四居神步里村。其后嗣绳绳继述,创业鸿基。其分布列,难以悉陈于戏莫为于前后,将何术寞为于后前,将何传后之鉴,今亦犹之视昔也。子子孙孙尚其祗适乎哉,后有贤贤而亲亲者,未必无小补云。是为序。

(摘录开平县汝南茅冈《周氏大宗全谱并序》)



南海周氏根源

……上世自卢陵迁于会稽,世次显晦迁徙不常,后乃迁于吉水之泥田,为吉之顺族。宋季,有讳应龙,号番洲,举绍定进士,为时名儒。其子讳经,孙讳直宝,职居宣议大夫。其从子原遭宋末元乱,随宋师如广东居南雄,继居新会,再迁广城。后入迁徙靡定,闻有祖岑氏者失其名,生二子:长讳芬,号兰齐;次讳芳,号春雨。惟芳始迁于南海之奇槎乡遂家焉,是为今之始祖也。二房四世孙景彬识。……

(摘录光绪丁亥岁重修谱,南海永思堂珍藏本。)



中山龙头环宣猷公后谱系

……五世祖讳润,字宣猷,一字常青,号岐秀,濂溪公之孙也。直卿公,号天统,之第九子,原籍湖广道州,以高曾祖俱官岭南及天统,逮籍广州番禺荷塘里。聘广州府丞冼景芝之女,致仕归江右吉州乃往就婚。时当南渡北虏,南侵欲归道州不果,因携家渡岭侨寓南雄珠玑巷。庆元间后回关城,兄弟已各迁乡,络公及迁东莞之板石荔枝园。……

(摘录中山龙头环《周氏家谱》



易姓

南海、新会、鹤山《易氏世谱》

姓源:

易氏之祖,本子姓商之宗室也。商纣失德,戕害诸父庶兄,启惧负祭器而逃于荒,服祖忧其祸,已避往大陆而耕(大陆今属平陆县属田西平陆府)。武王伐纣有天下,封商宗室祖变姓名渔于易水,遂以易为姓。殁葬太原,子孙居之,迁于长沙。晋有易雄,字兴长,举孝廉,迁别驾后为春陵令,会王敦反刺史。谯王承谋起兵,朝廷雄承符檄远近,列敦罪恶。力屈城陷,为敦将魏又所虏,敦以檄示,雄雄曰,此实有之。惜雄位微力弱不能救国家之难,王室如毁。雄安用生为敦惮其严正释之,寻复见害,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者矣。

祖讳重,字鼎臣。少颖悟读书,过目成诵,六岁能文。唐武宗会昌元年辛酉中张滨榜进士第二名,诏白敏中重考覆落滨等八人,升祖为状元。时年十有八岁,后官大理寺评事,著济世文千篇。娶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德裕之女,有淑德通孝经,能文晓音律,合葬长沙镇郭外榔。

藜岭生子赘。讳赘,字文赘。五代史载文,赘天性聪俊,宽仁大度,出口成文,人以为有王佐之才,仕南唐庄宗为谏议大夫,迁雄州刺史。郡治旧苦,水旱加以疫疠,且遥獠为患,公至政尚清简,岁转丰稔疫疠不作,盗贼弭息。政暇则对竹弹琴,看云赋诗。郡郭之东有东山、马山、水奇峭,乃雄之形胜地也。公于九月九日偕别驾李公修往游,因憩古松下见农夫锄地,得石刻云山高而仰水环,而长易公居之,子孙永昌。公顾谓曰,乃天成乎非人为也,吾其居之得其乐也。后公殁,民怀其德,留葬东山,墓左建祠祀之。公娶泸州刺史柳玭之女,生延庆,创梵宇于祠,后匾曰东山寺,置田十二顷,饭僧以供祠、墓。水旱疾疠祷礼之辄应祠之肖像墓之碑,碣屡加修饰今焕然。山下有村日牛田铺,曰沙水沃野环之。延庆度不忍弃祠、墓,因家焉更名长沙里,慰先灵也。生子延庆,字延庆,幼听敏长,慈顺以德行称。宋太祖乾德二年甲子,居父丧哀毁骨立既葬东山。乃庐于墓西北,产紫芝一本十茎,后又产玉芝十八茎,葩萼扶疏。士大夫美之绘,而为图翰林学士徐铉谏义大夫,薛映作诗以颂之,以扬孝感。未几诏采天下孝廉之士,延庆入选,以母柳氏有疾不起,太宗即位,诏擢大理寺丞。后以丧去官。母平生嗜栗,乃植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参知政事苏易简大理寺卿、崔台符,为文褒之,世称为纯孝先生,娶学士刘光之女…….。





郑姓

恩平《郑氏族谱·序》

新宁(台山)海宴族谱载:我郑自周宣封弟伯友桓公于郑州荣阳县,遂以荣阳为郡,而郑自此始也。至于桓公七世裔孙郑国从游孔门,弟子封胸山侯。至二十三世郑当,时乃郑国之后,官至太子舍人;次子继业,前汉武帝时始迁居福建,至五十六世郑侠,官至尚书。于神宗熙宁元年,次子荣茂迁居广东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至六十二世所生湛露公,公生清溪、清溲、清濂、清泗、清淮兄弟五人。至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正月甲子夜,避胡妃之厄至古冈州洒涌乡水渴村居焉,官至云南按察司副使。二房清溲开居恩平老君堂;三房清濂开居新宁海宴祐村;四房清泗开居古博里麦村;五房清淮开居新会冈头,其余族弟迁居潮州、广州、肇庆等地。……

书录一联云:

由湛露开居五房泗溲淮濂清溪源流已远;

自南雄而分六县江会平宁香德支派攸长。

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正月 二十三世裔孙 增生见庵 谨识 布政司经历嵩京校正



新会、恩平郑族叙南雄始祖行状

……湛露,字仕楚,官至岭南节度使。妣冯氏、李氏,诰赠太夫人,生六子,官居寿眉,其诞辰无所稽考,但知其生于南雄珠玑巷,卒于南雄府珠玑巷。其枢油杪为棺,秋枫为椁,是举甚重。由宋度宗咸淳九年遭胡妃之厄,正月甲子夜避兵南渡。其子六人扶枢迁古冈州沙涌里,茔葬涌口抛剑入鞘形,现今骆家村下海咀,历年铲(原字为:‘产’字右边加一个‘刂’旁)扫无异……。



冼姓

岭南《冼氏宗谱》

宗支谱四,各房迁徙源流:

宋处士万一祖,由南雄迁居省城西隅,复由省城迁居南海黄鼎司沙堤堡大蓢乡,为大蓢房始迁之祖。后分居沙坑钟秀坊、楼底巷、高凉里。

宋提督文渊祖,由南海西江迁居番禺茭塘司河村乡,是为河村房始迁之祖。

宋处士历全祖,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古冈紫莲坪,后迁鹤山平地岭,为平地房始迁之祖。

宋员外郎伯涤公,由南雄迁居广宁甫都江谷乡,为江谷房始迁之祖。

宋处士运恒公,由南雄徙居南海神安司盐步堡黎边乡,为黎边房始迁之祖。后分居大沥凤池乡、平地薄雁乡、横江墟。

宋处士南玑祖,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南海江浦司罗格乡,为罗格房始迁之祖,后分居顺德李窖乡。

宋奉直大夫樵南祖,由南雄迁居南海主薄大桐堡,为大桐房始迁之祖。后分居江浦司田心乡、鳌头里。

宋处干皋宗祖,由南雄珠玑巷迁居番禺鹿步司冼村乡,为冼村房始迁之祖,后分居程界村。



佛山鹤园《冼氏家谱》

……广州之冼分为二十八房。明天启间,佥议我族自入粤以来,惟忠义公功德最高,揆之三代祭义宜奉为岭南始祖,遂建祠于会垣,春秋以时举祀。自此谱牒可得而述,宋以前代有闻人,而世次失考,故各房谱系皆断。自宋始我房其先徙居南雄珠玑巷即宋保昌县,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衍深者率其族复还广州,居南海县扶南堡。五传至侣鹤公迁居佛山鹤园里,为我房始迁祖。子讳灏通,明正统己已,黄肖养作乱围广州,别股攻佛山灏通,与义士二十二人集乡兵捍御有功,布政使揭稽上其事,封忠义官,封佛山为忠义乡,故世称忠义。名家后与诸义士合祀,于敕封忠义流芳祠,事具《南海县志佛山乡志》。有子三:长讳靖、次讳昱、三讳易,为三大房。支祖遂绵绵延延以迄于今。……



高要大湾《冼氏宗谱》

大湾在肇庆高要县,迁祖信丰县令。天眷公自南雄珠玑巷初居肇庆城水街,后徙大湾,数传而入民蔚兴,遂为望族。天眷公生有五子,各自开房。而大湾民俗纯厚,在昔有大古遗风,趋时之士,以其朴而不洽乎俗也。常羞与伍者,惟天眷公爱其仁厚之俗,排异论。而奠宅是方肇城纨裤,遂上公号曰大湾,盖寓。讪意公恬不为怪,自是冼大湾之名著于肇庆,不知地以人传名,以地重故。古今贤哲称地不名轻公者反重公耳,以大湾名房固冠,以地亦因迁祖天眷公之号焉。

一世祖讳天眷,字华石,号大湾,宋江西信丰县知县。由南雄珠玑巷迁居肇庆城水街,后徙居大湾,注高要县都系都一图二甲,冼鸾户一图三甲,冼宜山户二图五甲,冼乘鸾户一图三甲,冼玉律户二图八甲,冼琛户民籍,是为始迁之祖。……

案大湾房以天眷公为始迁祖,公生五子,长翔鸣,分居小塘乡;次溢川,分居槎航乡;三开基,分居高第乡;四经魁,分居下槎航;五琛,分居上孔乡。虽各立房名,要皆统于天眷公一尊,故聚为一谱,其分房以下再有分房者阙而不载,以去叠架焉。……


分享按钮>>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1)
>>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3>